她迅速拆开外壳,果然在电路板深处找到一个微型发射芯片。更令人震惊的是,它仍在工作,以极其微弱的信号持续向外发送一段固定频率??正是吐司机音频中的主旋律。
“原来……它一直都在。”她喃喃自语。
第二天清晨,她召集所有人来到仓库。
当陆远确认这台闹钟确实仍在运作时,全场陷入死寂。
“这意味着什么?”陈阳问。
“意味着‘回声计划’从未真正掌控全局。”小禾说,“林爷爷早在设计之初就埋下了反制程序。这些老旧设备,每一台都是潜伏的节点,只要有人还记得它们的意义,它们就会继续传递信号。”
沈知微眯起眼:“也就是说,真正的网络,从来不在云端,而在人间。”
“没错。”小禾点头,“他们用算法模拟情感,我们用生活孕育真实。他们建数据中心,我们建饭桌;他们训练AI学习共情,我们教会孩子道歉。”
陆远忽然笑了:“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不要重启它?”
“不是重启。”小榕摇头,“是让它自然生长。就像铃兰,你不能命令它开花,只能给它阳光和雨水。”
于是,他们决定将这台闹钟送往下一个“共感站”??伊斯坦布尔的青年团体正筹建一座“情绪博物馆”,计划展出世界各地人们写下的匿名心事。
临行前,小禾在闹钟内部刻下一行字:
**“当你听见寂静中的回响,你就找到了家。”**
三个月后,一封邮件悄然送达南山镇公共邮箱。
发件人地址模糊不清,标题只有一个词:**“共鸣”**。
附件是一段音频文件。
点击播放后,先是漫长的空白,接着,无数声音缓缓浮现??
有女人在哭泣中念出亡夫的名字,
有少年在电话亭里第一次对母亲说“我爱你”,
有老人用颤抖的手敲击琴键,弹奏一首记不清旋律的老歌,
还有孩童齐声朗读《你好吗》手册里的句子,稚嫩的声音像风铃摇曳。
这些声音彼此交错,毫无规律,却奇妙地形成一种和谐的共振。
经频谱分析,这段音频的核心频率,与吐司机遗留信号完全一致。
更惊人的是,全球已有十七个地点报告类似接收现象:
巴黎一家咖啡馆的老式咖啡机在蒸汽喷发时发出特定节奏的嘶鸣;
东京地铁站某盏路灯每隔七分钟闪烁一次摩斯密码;
甚至南极科考站的供暖管道,在特定温度下会产生类似哼唱的振动。
所有设备都无关联,型号各异,产地不同,唯一共同点是??
它们都曾属于某个“失败”的共感实验现场。
人类学家称其为“情感野火效应”:
一旦真实的情感表达突破临界点,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物件,也会成为传递的媒介。
而这一切,并非由任何组织推动,而是自发蔓延。
某天夜里,小禾收到一条陌生短信,号码归属地显示为西伯利亚。
内容只有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