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二十年,念宁十七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太学水利科。她的入学策论题为《论均水律之现代适用》,引经据典之余,更提出“动态配额制”构想:根据每年降雨量变化,灵活调整各县用水额度,避免旱涝失衡。
主考官惊叹不已,批语曰:“此女之思,深得冯公遗风。”
同年夏天,青铜匣开启之期已至。三片钥匙齐聚长安,由刘禅亲自主持仪式。当匣盖缓缓打开,众人原以为会见到密图谶语,谁知里面仅有一卷竹简、一幅地图、一本账册。
竹简上是冯大司马亲笔:
>“建兴二十年,必有大旱于陇右;
>二十二年,江东孙权将卒,吴国内乱;
>二十五年,北境鲜卑分裂,可趁机修好边境;
>二十八年,长江流域将发瘟疫,宜早储药材、设隔离所;
>三十年,天下或将重归一统,望执政者以民为本,勿轻启战端。”
>
>其后附应对之策十二条,条条务实可行,无一句空谈。
地图标注了全国八十处潜在决堤点,并建议逐年加固;账册则是对全国屯田系统的推演分析,指出哪些豪族已悄然侵占国有土地,数额精确到亩。
刘禅看完久久无言,最终下令:立即派遣钦差巡查陇右水利,预备抗旱;同时重启“清田运动”,严查屯田账目,凡涉贪者,不论官阶,一律革职查办。
朝中有人不满,暗讽“死人焉知生事”。话传出去,却被百姓听见。当晚,那人府门前被人堆满了泥土与麦穗,还插着一块木牌:“你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
***
念宁二十岁那年,奉命赴汉中主持褒斜道水利工程。她走遍山区村落,亲自测量地形,带领工匠修建梯级蓄水池,解决了当地百年缺水难题。完工当日,山民杀羊摆酒,欲为她立碑。
念宁坚决推辞,只让人在渠首立了一块无字石碑。她说:“冯公坟前也不过一块青石。真正的功绩不在碑上,而在水流过的地方。”
回程途中,她在驿站歇息,偶然听见两名驿卒谈论朝政。一人说:“听说陛下又要扩建上林苑了?”另一人摇头:“胡说!去年还有人提议,陛下当场摔了奏折,说‘冯师若在,定斥尔等为蠹虫’。”
念宁听着,嘴角微扬。窗外月光洒在驿道上,像一条银色的水渠,静静流向远方。
***
建兴三十年清明,蜀汉上下举行盛大典礼,开启《十年预言书》最终卷。此时距冯大司马去世整整十年。刘禅已年迈,由太子监国。当众人打开密封已久的青铜匣底层,发现里面竟是一封写给“未来执政者”的信: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已化作尘土,你们或许也换了江山。
>但我相信,只要还有人在乎百姓能否吃饱饭,能否公平用水,能否让女儿上学堂,那么我就从未真正离去。
>不要崇拜我,不要祭祀我,不要把我变成泥塑木雕。
>若你真心为民,请记住:最好的纪念,是继续做事。
>春种秋收,水行地中,人立天地间,亦当循理而行。
>此理不变,世可久安。”
>
>落款日期为他病逝前三日。
全场肃穆。太子刘?当众宣誓:“自今日起,每年清明,全国学堂皆讲此信,名为《冯公遗诫》。”
此后百年,蜀地安定,水利通达,教育普及,女子可任低级官吏,夷汉通婚渐成常态。民间流传一句话:“冯公不在了,可他的影子还在田里走。”
直到晋统一三国,仍有老农指着田间的水渠说:“这条渠,是冯大人定的规矩,一百年也不能改。”
而念宁终其一生未嫁,专事水利建设,晚年著书《关中治水十策》,成为后世典范。临终前,她让人将冯公所赠素绢覆盖于身,轻声说:“我这一生,没辜负那八个字。”
窗外,春风拂过万亩稻田,新苗摇曳,如海浪般起伏。远处一座小小的学堂里,孩童们正在朗读:
“明心见性,唯诚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