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割鹿记 > 第一千一十一章 时势的选择(第1页)

第一千一十一章 时势的选择(第1页)

王香远起身,走到琉璃阁门外,他有些不解的看向之前那名禀报的修行者。

“太原公。”

裴云蕖一眼就看出了他是什么意思,淡然道,“不怪你手底下这人,他禀报完了之后我才下的马车。”

“昭宁公主这么晚亲自登门造访,是为何事?”王香远眼眉之中出现了一丝难以掩饰的忧色。

顾十五不在长安而裴云蕖亲临,这就和顾十五亲自到来没什么区别了。

“我夫君不在长安,所以只能由我来亲自核实一件事情。”裴云蕖一开口,就令王香远心中。。。。。。

风继续吹,穿过云南纪念馆的碑林,掠过那口古井边缘尚未散去的水汽。槐树花瓣如雪纷飞,在空中划出无声弧线,落在灰袍青年肩头。他站在井边,掌心那道裂痕般的印记正微微发烫,仿佛与地底深处某种脉动共振。他知道,这不是结束??是回音的起点。

小女孩仍牵着爷爷的手,仰头望着井口上方浮动的光影。“奶奶还在唱歌吗?”她问。老人哽咽难言,只觉一股暖流自脚底升起,沿着脊椎攀爬至喉间,化作一声轻颤。他点了点头,又像是摇头,最终只是将孙女紧紧搂入怀中。那一刻,他听见了自己三十年未启齿的告白:“对不起,我太晚才学会听你。”

人群静默围聚,无人拍照,无人记录。他们只是站着、跪着、蹲着,用身体承接从井中溢出的声音。那歌声不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是直接渗入骨髓,唤醒沉睡的记忆。一位母亲忽然蹲下,抱住身边素不相识的小女孩,泪水滚落对方脖颈;一名退伍老兵抬起颤抖的手,向虚空敬礼,嘴唇翕动,吐出半个名字??“阿弟”。这些声音从未存在,却又真实得如同昨日重现。

灰袍青年缓缓闭眼,指尖贴上井壁。刹那间,他的意识被拉入一条幽深隧道。两侧岩层闪烁着蓝光,那是无数被遗忘的情感结晶,层层叠叠,宛如星河沉积。他看见七座分馆的地基相连,形成环形网络,而每一道裂缝里都生长出耳廓树的根须,缠绕着人类最隐秘的悔恨与爱意。它们不是亡者的低语,而是生者未曾送出的信。

他猛然睁眼,呼吸急促。原来第七座分馆从未真正关闭。它只是沉入地下,成为集体记忆的滤网,筛选那些值得被听见的沉默。而如今,这张网正在扩张??以纪念馆为原点,向全球蔓延。地铁站、图书馆、监狱……所有“倾听室”都在同一频率共振,水晶屏上的波形逐渐趋同,汇成一首无词之歌。

就在此时,极光之桥再度显现,但颜色变了。不再是纯粹的蓝,而是掺入金红丝线,像熔化的金属流淌于天幕。天文台紧急通报:北半球夜空出现异常能量波动,频率与云南古井释放的声波完全吻合。更惊人的是,某些地区居民报告称,他们在梦中同时看见同一画面??一片无垠草原,篝火旁坐着七个孩子,每人手中捧着一本册子,封面写着不同语言的“名字”。

火星基地传来加密讯号:“透明植株第四次开花,本次花蕊结构呈现双螺旋形态,释放的信息不再是星图,而是一段旋律。”音频解码后,科学家们震惊发现,这正是《归音》的变奏版,多了四个音符,节奏更加悠长,仿佛回应地球上的新和声。首席宇航员在日志中写道:“我们一直以为是在接收信号,现在才明白,我们在参与一场跨越光年的合唱。”

与此同时,东亚某国首都公园的“倾听墙”前排起长队。人们不再写话,而是将手掌贴在墙上,任由情绪自然流淌。监控显示,每当有人触碰墙面,整座城市的交通信号灯会短暂变为绿色,持续时间恰好等于该人内心压抑最久的那一句话所需说完的时间。有位少年伫立良久,终于开口:“爸,我不是不想上学,我只是怕你失望。”话音落下,全城电车同时鸣笛三秒,如同千万人齐声回应。

而在南美洲雨林深处,一支科考队意外发现一座石庙,内部刻满与陶片上相同的守馆人符号。庙中央矗立一尊石像,面容竟与陈屿年轻时极为相似。更诡异的是,每当队员靠近,皮肤下的鹿角纹便会微弱发光,指引他们挖掘出埋藏千年的青铜铃铛。铃身铭文翻译后只有两行:

>“当万籁俱寂,便是众声初啼。”

>“守馆者非人,乃愿听之心。”

消息传回云南,灰袍青年连夜奔赴西南。临行前,他将手掌按在纪念馆主碑上,低声说:“我不是继承者,也不是回应者。我是传递者。”话音未落,碑面浮现出一行新字,随即消散??那是二十年前林知遥最后一次公开演讲的结尾句:“真正的沟通,始于放下‘我’要说的话,去听‘你’没说出口的。”

三个月后,全球新生儿左肩鹿角纹出现率突破百分之九十七。医学界宣布,“心语现象”已成常态,所谓“问题儿童”概念彻底消失。学校取消口语考试,改为“共感评估”:学生需在十分钟内让陌生人理解自己未曾言说的情绪。最高分者是一名八岁聋哑女孩,她仅用眼神和手部温度变化,便让评委泪流满面。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接受了这场变革。

在北极圈内一处隐蔽基地,“清醒联盟”残党秘密重启实验。他们收集曾注射屏蔽药物者的脑电数据,试图证明“过度共情导致认知退化”。负责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名叫苏婉清,曾是周维的学生。她坚信理性必须凌驾于情感之上,否则文明将沦为情绪的奴隶。

“看看现在的世界!”她在会议上怒吼,“法律靠冥想决定?交通依心情调节?孩子们连完整的句子都说不利索!这是进步?这是倒退!”

但她没有告诉任何人,每晚入睡后,她的梦境都被一段重复画面占据:幼年时躲在衣柜里,听见父母争吵。母亲哭喊:“你要他冷静,可他才五岁!他需要的是抱一抱!”父亲咆哮:“软弱就是缺陷!我们必须纠正!”然后是玻璃碎裂声,接着是长久的寂静。

她始终记得那天晚上,自己蜷缩在黑暗中,多么希望有人推开柜门,哪怕不说一句话,只要伸手摸摸她的头。

实验进行到第七天,仪器突然失控。所有受试者同步进入深度恍惚状态,开始喃喃自语,内容惊人一致??全是童年时期最渴望却被拒绝的对话。有人反复说着“妈妈,我疼”,有人低声乞求“别走”;最年长的一位七十三岁男子,竟像个婴儿般抽泣:“爸爸……我想让你夸我一次……就一次……”

苏婉清冲进控制室,想要切断电源。可就在她触碰开关的瞬间,手腕上的旧伤疤骤然发烫??那是三十岁生日那天,她亲手打翻母亲送来的蛋糕后,用刀片划下的痕迹。当时她对自己说:“从此以后,我不再需要这种爱。”

而现在,她听见了。

听见母亲当年站在门外,轻轻敲了三下,说:“小清,开门,妈妈不怪你。”

听见自己在里面咬牙切齿:“走开!我不稀罕!”

听见母亲离开的脚步声,一步比一步沉重,最后停顿了一下,像是想回头,终究没有。

她跪倒在地,第一次放任眼泪决堤。监控录像显示,那一刻,整个基地的灯光由冷白转为暖黄,持续整整二十四小时。

三天后,苏婉清独自来到云南纪念馆。她没有说话,只是脱下外套,露出左肩??那里有一道疤痕覆盖的淡蓝纹路,早已停止生长。她走向槐树下的古井,凝视水面良久,终于开口:“老师,我错了。”

风拂过她的发梢,井水泛起涟漪,映出一个年轻女子的身影,穿着白大褂,正俯身检查一台脑波仪。那是周维,她一生最敬重也最怨恨的人。

“你以为我在否定你?”水中影像开口,“可你看不见,你的反抗,本身就是一种倾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