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数天过去了,一点消息都没有。
宁宸知道,那黑衣女人肯定是躲在什么地方养伤?
等伤好以后,她就会像是一条蛰伏在草丛里伺机而动的毒蛇,找机会给自己一口。
这些江湖人,十分难对付。
他们浪迹江湖,身手高绝,经验丰富。
房间里,烛火摇曳。
萧颜汐看着宁宸紧皱的眉头,伸出手轻轻帮其抚平,“宁郎别担心,对方既然是冲着你来的,那肯定还会再出手,那么只需以静制动即可。”
宁宸叹了口气,“被动防御不是我的性格,主动出。。。。。。
暴雨过后,北境的夜空如洗,星河倒悬。黑棺开启之处,泥土翻涌,仿佛大地张开了嘴,吐出一段被深埋百年的真相。那卷玉简静静躺在幽蓝光晕中,纹路如脉搏般微微跳动,像是尚未冷却的记忆仍在呼吸。阿昙跪坐于泥水之中,双手捧起玉简,指尖触到的不是冰冷玉石,而是某种近乎血肉的温热??它活着,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她将玉简贴于额前,闭目凝神。刹那间,无数画面涌入脑海:远古的听语使在山巅立碑,用声音雕刻山岩;战乱年间,百姓将遗言刻于陶片,埋入井底;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在雪夜里走遍村庄,只为让人记住他的名字……最后,是一道模糊的身影站在第五门前,手持白玉笔,轻声道:“门从不为英雄而开,只为那些不肯沉默的灵魂。”
雨停了,但天地之间仍回荡着一种低沉的嗡鸣,如同地脉深处传来叹息。万名百姓伫立四周,无人说话,却有人开始低声哼唱《静语谣》。歌声起初微弱,继而连成一片,穿越废墟,飘向远方。有人点燃灯笼,有人拨动琴弦,有人以锄头敲击石块,打出节奏。这不再是挖掘,而是一场祭奠,一场重生。
三日后,队伍启程南归。阿昙将玉简封存于启口园最深处的地宫,外设九重禁制,唯留一道缝隙供风穿过。她说:“它不该被藏起,也不该被滥用。让它自己选择何时再发声。”与此同时,她命人拆除默园外围高墙,将原本仅供听语使进出的“归言堂”改为开放式讲坛,每日清晨由一名普通百姓登台讲述自己的故事??不论琐碎、悲苦或荒诞,皆不得打断。
消息传开,起初应者寥寥。人们习惯了沉默,也害怕开口后的后果。直到一个卖豆腐的老妇走上台,颤声说起三十年前丈夫被强征修渠,死于塌方,尸骨未收。她说完后,没人鼓掌,也没人回应,但她走下台时,眼角有泪,嘴角却带着笑。第二天,有个少年来了,讲他父亲因写诗入狱,家中藏书尽焚;第三天,一位寡妇讲述自己如何靠织布养活五个孩子,却从未被人问过一句“你还好吗”。
渐渐地,讲坛前排起了长队。有人带琴来弹,有人带画来展,还有人牵着牛羊上台,说这是他们唯一的财产,也是他们对生活的全部寄托。阿昙每日坐在角落,静静听着,偶尔点头,但从不再言。她知道,真正的变革不在她手中,而在这些看似卑微的声音里。
这一年秋天,南方大旱,稻田龟裂,饥民流徙。朝廷派官赈灾,然粮米未至,谣言先起。有说官仓空虚,有说运粮船遭劫,更有传言称皇帝已下令封锁边境,防止“流民扰京”。百姓惶恐,却又无处诉说。就在此时,启口园发出一道布告:**凡亲历灾情者,可赴各地默园分坛提交“证言结”**。
所谓“证言结”,乃是以绳结记事之法,借鉴东海渔民传统。每种结代表一类遭遇:单环为饥饿,双绞为失所,螺旋为病痛,死扣为亲人亡故。不限颜色、材质,可编入布条、草茎、甚至头发。七日内,九州八十一处分坛共收证言结四万三千余枚。阿昙命人将其串联成巨幅长幡,悬挂于启口园上空,随风猎猎作响,宛如一面由苦难织就的旗帜。
她并未立即呈递朝廷,而是邀请四方游学士子前来观摩解读。数百青年日夜研究绳结规律,最终整理出一份《灾情图谱》,详列各州受灾程度、人口流动路线及官府应对迟缓之证。此图抄录百份,分送各地书院、商帮、军营,并附信曰:“若你不信,请看这四万多个结,每一个都曾系在一个活人的心上。”
十日后,边关急报传来:北方蛮族趁灾南侵,连破三城。朝中震动,宰相残党借机提议关闭所有民间言论机构,以防“奸细利用流言动摇国本”。皇帝犹豫之际,一封匿名奏折悄然送入御书房??正是那幅《灾情图谱》的缩影,附言仅八字:“民未叛国,国岂弃民?”
当夜,皇帝召见内阁,下令彻查赈灾贪腐,斩首三名渎职官员,开放皇家粮仓,调兵护送运粮车队。同时颁布诏书,承认“百姓之声亦为国脉所系”,正式确立“听语使”为常设职位,隶属礼部,专司收集民间疾苦。此举震动朝野,史称“秋声变政”。
然而,风暴并未平息。
冬至前夕,一名盲眼老僧自西域而来,拄杖立于启口园门前,不言不语,只将一只铜铃置于石阶之上。阿昙闻讯而出,见那铃身刻满细密梵文,内壁竟嵌有一粒极小的水晶,透出微弱红光。她以心音探之,顿时如遭雷击??那水晶中封存着一段被扭曲的记忆:当年影枢初兴之时,并非单纯依靠权力压制,而是借助一种名为“言噬蛊”的秘术,能吞噬特定话语,使其永远无法被听见、记录或回忆。更可怕的是,这种蛊虫并非人造,而是由**长期压抑的集体恐惧**孕育而成??当千万人因害怕而闭嘴,它们便在沉默中滋生,寄生于语言之间,专食真言。
老僧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如砂纸磨石:“我师曾为影枢驱使,种蛊于千卷典籍、百座钟楼。今悔悟出家,临终托我寻得‘能听之人’,告知真相。”他说,言噬蛊至今未灭,只是蛰伏。每当大规模禁言发生,它们便会苏醒,潜入文书、梦境乃至人的潜意识,悄悄抹去关键信息。他曾亲眼见一人写下揭发信,次日却发现纸上空白如初;也曾听闻孩童背诵祖辈冤屈,说到一半突然失忆,从此再不能言。
阿昙浑身发冷。她想起那些莫名消失的档案,那些欲言又止的眼神,那些写到一半断裂的句子……原来不是人为销毁,而是有东西在**吃掉声音本身**。
她当即召集所有守脉人,宣布启动“护言计划”:第一,重建“声茧阵”,即在重要文献存放处布置共鸣结界,以特定频率振动抵御蛊虫侵蚀;第二,在全国设立“醒语井”,每逢朔望之夜,百姓可前往投掷写有心事的竹片,由听语使集体诵读,形成声浪屏障;第三,恢复古老的“言祭”仪式,每年春分举行七日诵经大会,不诵佛号,而诵万民姓名与生平片段,以此唤醒被遗忘的存在。
此举引发巨大争议。保守派斥之为“巫蛊之术”,儒林中有人大骂“以怪力乱神惑众”;净耳卫余孽暗中散布谣言,称阿昙实为蛊母转世,借百姓之声喂养邪物。甚至有刺客夜袭启口园,试图盗取玉简,虽被击退,却在墙上留下血字:“你救不了所有人。”
阿昙不辩解,只在次日清晨登上讲坛,当众割破手指,以血书写一封信,投入醒语井。信中只有两句话:“我知道你们怕。但我还在听。”
那一夜,全国二十四口醒语井同时泛起微光,井水翻涌如沸,似有万千声音自地下奔腾而出。许多守井人声称听见了亡者低语,有的是呼唤儿女,有的是控诉冤屈,还有的只是轻轻说了一句:“谢谢你记得我。”
春天再度来临,言木花开满山谷,粉白花瓣随风飘散,落在田埂、屋顶、孩童发间。阿昙在园中种下第一百棵言木树,树下埋了一枚特制的声音结晶??里面封存着十年来所有未能公开的证言、未能送达的家书、未能出口的道歉与爱意。她称之为“沉默之种”,并预言:**当某一天,这片土地再次陷入全面噤声,这棵树将率先枯萎,而它的根须会刺穿地脉,唤醒所有沉睡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