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雨后听茶 > 185苦涩(第2页)

185苦涩(第2页)

半年后,南方某府爆发大规模抗税事件,民众围堵衙门,要求彻查历年苛捐。官府起初欲武力镇压,却没想到现场突然出现数十名身穿素衣的女子,手持竹板,高声诵读《民赋正义论》,并当场展示多年积压的诉状副本。带头者正是苏婉娘。她站在人群中央,朗声道:

“你们以为我们在闹事?不,我们在履行先辈遗志!五十年前,有一位老人坐在茶炉旁,等一个迟到的声音;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就是要告诉所有人??那个声音,永远不会迟到!”

此事震动朝野。御史台迫于压力重启调查,竟牵出一条横跨六省的贪腐链条。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搜查某位巡抚私宅时,于密室暗格中发现了大量销毁的听茶亭记录,以及一本名为《缄口策》的手册,详细记载如何用恐吓、收买、污名化等手段压制民间言论。

皇帝震怒,下令彻查“缄口党”余孽。刑部大狱接连提审三十六名高官,其中七人曾参与当年盐弊案善后,早已改头换面,混迹中枢多年。至此,人们才惊觉:原来那些以为已被扫清的毒瘤,一直躲在光明之下呼吸。

与此同时,清音堂联合三百书院发布《听茶宣言》,明确提出三项诉求:一、设立独立监察机构,专管听茶亭安全;二、立法保障举报人权益,严惩报复行为;三、将“倾听民意”纳入官员考核标准。

这一次,不再是零星的抗议,而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制度重建。

十年之后,大周颁行《言路法》,明确规定:“凡设言心亭、鸣冤所之类机构者,享国法特别保护;凡向此类机构陈情者,不得追究其责任;凡阻挠陈情、威胁亭主者,视同谋逆。”全国听茶亭统一编号归档,亭主由地方推选、中央备案,享有准司法人员待遇。

苏婉娘受邀入京,参与修法。会议间隙,她独自来到文华殿外,仰望那面刻着《听茶铭》的影壁。阳光洒在“心若开了,光就会进来啦”几个大字上,金光熠熠。她伸手轻抚石面,仿佛触摸到了那片残瓦的温度。

当晚,她在日记中写道:

>“今日终于明白,所谓清明,并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它是无数人蹲下来听一句话的耐心,是明知危险仍愿执笔的勇气,是即使被堵住嘴巴,也要用眼睛、用手势、用血写下真相的决心。

>我们不是英雄,我们只是不肯闭嘴的普通人。

>可正是这一个个不肯闭嘴的人,最终汇成了时代的洪流。”

又过了二十年,一位小女孩牵着母亲的手走进京城最大的言心亭。她约莫七八岁,扎着双丫髻,怀里抱着一本破旧的《听茶故事集》。她怯生生地问亭主:“阿姨,我也能说吗?”

亭主笑着点头,递上一碗热茶:“你说,我听着。”

小女孩深吸一口气,认真地说:“我爷爷说,以前的人不能随便说话,说了会被抓走。可我现在每天在学校都要举手发言,老师还夸我声音响亮。我想知道……是谁让我们可以大声说话的?”

亭主起身,从墙上取下那幅白发老人的画像,轻轻放在桌上。

“是她。”她说,“也是每一个像你一样,不怕声音小、不怕没人听的孩子。”

窗外春风拂过,桃枝轻晃,花瓣飘落碗中,荡开一圈涟漪。茶香氤氲,一如五十年前,一百年前,甚至更久远的从前。

有人说,那天傍晚,有人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拄着木簪缓缓走过长街,身影渐行渐远,最终融入夕阳。守城士兵说她出示了一块刻着“听茶”二字的铜牌,却无人记得她是从哪扇门进来的。

而在千里之外的庐州旧驿,一场春雨过后,泥土松动,一根埋藏已久的竹筒露出地面。孩童玩耍时捡起,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纸,写着四个稚嫩却坚定的字:

**“我说完了。”**

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写的,也没有人知道它等了多少年才被听见。

但风知道。

雨知道。

大地知道。

而茶,始终温着,等着下一个开口的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