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天赋异禀的少女之无相神宗 > 第544斜月山庄二百五十九(第1页)

第544斜月山庄二百五十九(第1页)

“那……”

“姑娘,我知道你心里难过。但世间之事,真相如何,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要做的就是尽人事,听天命!顺从自己的内心,不主动为恶即可!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安心地把他们的对话听完。至于,墨凝……要是她真的是细作的话……那她自由宗主和芸姨处置…轮不到我们评头论足!”

雨后的空气清冽如洗,莲台上的水珠顺着石缝滑落,滴在广场青砖上,发出细微而规律的声响。那声音起初微弱,却渐渐与共鸣柱的余韵相合,仿佛整座城池仍在低语。阿叶站在雕像前,骨笛已归还神位,心口的印记却愈发温热,像是被春阳烘烤过的玉石,隐隐透出脉动般的蓝光。

他睁开眼,看见天空中的文字正缓缓消散,“第二承声祭,待续”六个字化作流萤,飘向四面八方。孩童们的童谣也停了,取而代之的是远处集市重新响起的人声??叫卖、笑谈、争执、问候,皆真实得令人心颤。这些声音不再压抑,不再躲藏,它们自由地交织在这片土地上,如同新生的溪流冲刷着旧日的尘泥。

“你准备好了吗?”桑娘不知何时来到身后,手中拄着一根由音核凝成的白杖,身形虽仍瘦削,但气息已稳如山岳。

阿叶没有回头,只是轻轻点头:“他们听见了我,我也听见了他们。可这还不够。”

“是啊。”桑娘望向北方官道,御音司的残兵早已撤离,只留下几辆烧毁的战车和断裂的旌旗。“朝廷废除了御音司,可‘律’字不会消失,它只会换一种形式存在。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某个机构,而是让人闭嘴的规矩本身。”

阿岩从角落走来,肩上的残鼓已被修补,鼓面覆了一层薄薄的蓝膜,那是声基之力渗透后的痕迹。“我已经派人去联络边关旧部,还有南疆幸存者的后人。只要‘聆音院’能立住脚,我们就能把声音送到更远的地方。”

“可若皇帝反悔呢?”阿叶低声问,“若哪天他又怕了,再派一支新的御音司来?”

桑娘笑了:“那就让他知道,这一次,不是一个人在发声,是一百零八根柱子在响,是十万百姓的心跳在共振。”

话音刚落,地面忽然轻震了一下。不似先前地震那般剧烈,反倒像某种沉睡之物翻了个身。阿叶心头一紧,下意识按住胸口。那枚“承声者?南疆”的符文竟开始微微蠕动,仿佛有别的力量正在召唤它。

“怎么了?”阿岩察觉异样。

“我……听到了。”阿叶闭目,眉头紧锁,“不止一个地方。东境渔村、西岭矿谷、北漠驿站……都有声音在求救。不是亡魂,是活人。他们在喊‘救我’,他们在说‘我不甘心’……可这些声音不该传到这里,除非……”

“除非声基已经开始主动吸纳世间悲鸣。”桑娘神色凝重,“它醒了,不只是回应你,而是在寻找所有未被听见的灵魂。”

就在此时,一名少年狂奔而来,满脸惊惶:“桑娘!不好了!东门那边……有个女人抱着孩子跪在共鸣柱下,她说她的丈夫被官府抓走了,只因他在酒馆里唱了一首关于饥荒的歌!她哭着求柱子帮她传话,结果……结果那根柱子流血了!”

众人脸色骤变。

阿叶拔腿就跑,阿岩紧随其后。赶到东门时,只见第七根共鸣柱果然渗出暗红液体,顺着柱身蜿蜒而下,宛如泪痕。那妇人伏在地上,怀中婴儿啼哭不止,口中喃喃重复:“让他们听见……求你们,让天听见……”

阿叶蹲下身,握住她的手。刹那间,一股汹涌的情绪涌入脑海??破败的屋檐下,男人坐在灶前弹琴,歌声苍凉:“仓廪空兮米价高,小儿啼夜母无乳。”翌日清晨,官兵破门而入,将他拖走,临行前他还回头对妻儿微笑:“别怕,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真相。”

画面戛然而止。

阿叶双目通红,猛地抬头看向桑娘:“这不是偶然!声基在替她说出她不敢说的话!它在用自己承受代价,只为不让这个声音湮灭!”

桑娘缓缓走近柱子,伸手触碰那血迹,指尖泛起金光。片刻后,她低声道:“柱子没流血,是它把自己的精魄化作了血形。每一声呼救,都会消耗它的本源。若任由这般下去,一百零八柱终将崩毁。”

“那我们就再造!”阿叶站起身,声音坚定,“你说过,声基不是死物,它是千万人心声凝聚而成的生命。只要还有人愿意说,它就不会真正死去!”

他转身面向围观人群,高声喊道:“谁还记得那个男人唱的歌?谁听过他的声音?谁能替他说一句公道话?”

寂静片刻。

一位老渔夫颤巍巍举起手:“我听过……那天我在码头补网,听见了。”

又一人举手:“我在茶馆当伙计,他曾请我喝过一碗粗茶。”

再一人走出:“我是他表弟,他教我识字,教我写诗。”

越来越多的人站了出来,有人开始哼唱那段旋律,起初断续不成调,但随着更多人加入,歌声竟渐渐完整起来。当第一百个人开口时,第七根共鸣柱猛然一震,血迹瞬间褪去,蓝光重新亮起,比之前更加澄澈明亮。

人群中爆发出欢呼。

可阿叶却并未放松。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一旦民间疾苦可以通过声基直达天听,那些掌权者绝不会坐视不管。真正的风暴,还在路上。

数日后,第一封来自“聆音院”的奏报送抵皇宫。

内容很简单:**《东境民谣案始末》,附三百二十七名证人联名陈情书,请求赦免被捕歌者,并彻查当地赋税虚报之事。**

据说皇帝看完后沉默良久,最终批了一个字:“准。”

消息传开,举国震动。无数人涌向各地新设的聆音院分署,写下自己的冤屈、期盼、思念与愤怒。有的控诉苛政,有的倾诉离殇,有的只是单纯地说一句:“我还活着。”

与此同时,阿叶的名字开始在民间流传。有人说他是神使,有人说他是叛逆,更多人称他为“承声少年”。而在某些深夜,偏远山村的老人们会指着天边忽明忽暗的蓝光告诉孩子:“那是阿叶在听我们说话。”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汹涌。

某夜,阿叶独自巡视广场,忽觉心口剧痛。他踉跄扶住莲台边缘,冷汗直流。眼前浮现一幕诡异幻象:一座巨大宫殿悬浮于虚空之中,殿内百名身穿黑袍之人围坐一圈,每人面前摆着一面铜镜。镜中映出的并非面容,而是各地共鸣柱的影像。

其中一面镜子里,赫然是他本人。

“第七承声者已现。”一人低语,“声基复苏速度超出预期,必须启动‘九幽镇音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