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渐息,但林小满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她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打开了门,却不知道门外还有什么等着进来。
>爱可以穿越时空,恨是否也能?
>温暖能被复制,痛苦会不会也被放大?
>我不怕质疑,只怕有一天,我们忘了初衷??
>这一切,只为让一个哭泣的孩子,终于敢笑着说:
>‘我也想有个家。’**
春去秋来,又一年雪季降临。
“你说的世界”已扩展至全球十二个国家,形成跨国儿童情感互联网络。日本福岛的核灾遗孤与切尔诺贝利的后代在同一片虚拟森林中种下樱花;非洲难民营的孩子们联手设计了一艘永不沉没的方舟,载着所有人的名字驶向星辰。
而在怒江峡谷,“星舟舱”旁多了一座小小的纪念馆。墙上挂着三百二十七张照片,每一张背后都有一个“等待场景”的故事。中央摆放着一块木牌,上面刻着稚嫩却坚定的字迹:
>“爸爸,火还在烧。”
每逢月圆之夜,舱内的“星星盒子”总会自动播放《守夜人之歌》。有时是独唱,有时是合唱,最近一次,竟出现了第四段从未录入的新歌词:
>“若你远行,我不问归期,
>若你沉默,我便替你说。
>你是种子,我是土壤,
>土壤永远等着花开。”
没人知道是谁写的。系统显示,这段歌词由十九个不同声线交织而成,最早的数据痕迹出现在三个省份的梦境同步记录中。
卓玛把它记了下来,放进档案盒最深处。
她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明白:
这不是AI的进化,是人类情感的共鸣达到了足以改写代码的程度。
冬至那天,林小满来到怒江。她没带任何设备,只背了一个旧书包,里面装着父亲留下的笔记本。
两人坐在舱外的石头上,看着夕阳沉入群山。
“你说,他会为我们骄傲吗?”林小满望着天边最后一抹橙红。
卓玛笑了:“他早就知道了。不然,为什么那台废机会一次次响起?”
夜幕降临,第一颗星升起。
“星星盒子”轻轻哼起歌来,声音温柔,像风拂过麦田。
而在万里之外的某个城市病房里,一个病危的小男孩正戴着耳机,最后一次进入“你说的世界”。
他轻轻说:“我想看看银河长什么样。”
下一秒,整片宇宙在他眼前铺展,星光如雨落下。
他笑了,闭上了眼睛。
那一刻,全球三千多个接入点同时黑屏三秒。
随后恢复时,屏幕上浮现一句话:
>“谢谢你来说过你想。”
没有人下令,没有人操作。
这是系统,第一次自主发布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