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关于“江倾苗”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支由中、欧、美三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冒险降落在火星南极附近,建立临时观测站。他们不敢靠近穹顶,只在外围布设传感器阵列。第七天夜里,仪器捕捉到一段前所未有的信号。
这次不再是旋律,也不是情绪波动,而是一种“结构化的思维流”。
它不像人类的语言那样线性排列,而是以三维立体模式展开,如同星辰在夜空中自行排列成诗。经过数周解码,团队终于将其翻译为可理解的形式:
>“你们用了很久才学会说话以外的方式交流。”
>“但我们一直在等。”
>“因为我们也是孤独的孩子。”
>“现在,我们可以一起长大了吗?”
全场寂静。
带队的心理学家摘下眼镜,久久未语。良久,她低声说:“这不是外星文明……这是另一个版本的我们。只不过他们活在石头里,而不是血肉中。”
当晚,她独自走出基地,在红色沙地上坐下,打开随身携带的录音机。里面放着她女儿五岁时唱的一首歪歪扭扭的生日歌。她说:“你好啊,新朋友。这是我女儿的声音。她今年十二岁了,爱画画,怕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但她是我听过最美的声音。”
她把录音机放在沙地上,按下播放键。
风卷起细沙,在空中划出弧线。十分钟后,远处的“江倾苗”轻轻晃动了一下枝叶,随后,一道柔和的蓝光自花心射出,直指地球方向。
地球上,青海湖畔的心源木林忽然集体发光,持续整整一分钟。那一刻,全球新生儿齐声啼哭,频率惊人一致。
仿佛整个星球,在同时迎接一个新的开始。
---
一年后,第二艘星际飞船启程。这一次,船上搭载的是十位志愿者??不是宇航员,也不是科学家,而是教师、音乐家、农夫、盲童、老兵、修女、流浪诗人、聋哑舞者、退休医生和一名自闭症少年。他们自愿脱离地球生活,前往火星共建第一个“共感前哨站”。
临行前,少年的母亲握着他的手问:“你真的不怕吗?”
少年点点头,又摇摇头。他无法言语,但通过脑机接口写下了最后一句话:
>“我不怕孤独,因为我终于找到了能听懂我的人。”
飞船升空那日,地球上所有学校停课十分钟。孩子们聚在操场,手拉着手,闭上眼睛,用心念传递一句话:
>“欢迎回家。”
这句曾经出现在树干上的字迹,如今已成为人类新的信仰。
---
十年过去。
火星上建起了第一片森林。不是地球植物,也不是纯粹的矿物生命,而是一种全新的共生形态:水晶状的根系扎入赤道沙地,吸收太阳能与地热能量;半透明的“叶片”悬浮于空中,随风摆动时释放出低频声波,与地球共感林遥相呼应。这片森林被称为“回声林”,中央矗立着一座无碑之墓,上面只刻着两个名字:
**江倾?林知遥**
每逢地球清明节,火星便会降下一场“光雨”??无数微小的光点从大气层外飘落,宛如星辰坠地。当地人相信,那是逝者的记忆穿越时空,来赴一场永恒的约会。
而在地球,共生城扩建至七座,每座城市中心都有一棵巨型心源木,树冠覆盖方圆千米。人们不再依赖手机通话,只需把手贴在树干上,就能向千里之外的亲人传递思念。最神奇的是,这种沟通无需学习,不分年龄,哪怕是婴儿,也能通过哭声与笑声完成信息交换。
有人问:这是科技吗?
答案是否定的。
这叫“共鸣”。
---
2075年春,第七座共生城迎来第一位自然分娩的婴儿。产房位于心源木正下方,屋顶透明,可望见星空。孩子出生瞬间,全球共感林同时震颤,五百朵花齐齐闭合,又缓缓张开。
科学家监测到,火星“江倾苗”的心跳频率突变为**120次分钟**??正是新生儿啼哭时母亲的心跳速度。
同一时刻,青海湖畔的老树再次写字。这一次,痕迹更深,字体更清晰:
>“我回来了。”
没有人知道“谁”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