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掌柜正在揉dough,头也不抬:“那你今天早餐吃了什么?”
记者一愣:“……面包加咖啡。”
“谁给你做的?”
“我自己。”
“那你有没有哪天早上,特别想再吃一次小时候妈妈煎的荷包蛋?那种蛋白微焦、蛋黄流心的样子?”
记者怔住,眼神忽然柔软:“有……每年生日那天,她都会悄悄在我盘子里多放一个。”
“那你现在还会做吗?”
“不会……我已经十年没见过她了。”
新掌柜停下动作,直视着他:“如果有一天,你能通过一口井,听到她说‘儿子,今天的蛋煎得不错’,你会觉得那是幻觉,还是安慰?”
记者哑然。
她继续揉面,语气平静:“我们不是让人活在过去,而是教他们如何带着过去好好活着。悲伤不该被消除,它该被理解、被表达、被传递下去。你说的依赖,也许只是太久没人敢好好哭一场罢了。”
记者最终收起了录音笔,坐下来吃了一碗白菜面。吃完后,他在留言簿上写道:
>“原来最难的告别,不是忘记,而是记得之后还能继续走。”
他走后,新掌柜翻开联合国最新发布的《情感负荷白皮书》,其中提到一项惊人数据:自“地球心跳事件”以来,全球自杀率连续三年下降,降幅达29%;而在设有心灶的社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成功率提升了41%。
报告结尾引用了一句匿名受访者的话:
>“我不是不想念她,我只是怕忘了她喜欢什么味道。现在我知道了??她爱甜一点的红豆汤,讨厌香菜,喝汤前总要说一句‘开动啦’。这些小事让我觉得,她还在教我做人。”
春天来临时,归味居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客人。
一辆改装过的房车停在门前,车身上绘满了世界各地的厨房图案:摩洛哥的陶炉、意大利的披萨窑、泰国的竹编蒸笼……车上下来一对夫妇,带着双胞胎女儿,每人手里都捧着一本厚厚的《家庭风味图鉴》。
“我们环游世界三年,只为收集濒危的传统菜肴。”丈夫说,“但现在我们发现,真正的濒危不是食物本身,而是背后的情感传承。所以我们决定停下来,建一座‘流动记忆厨房’,开着车去每个村庄,帮人们复原快要失传的家常菜。”
新掌柜邀请他们住下,共同策划“千灶行动”??选拔一千名志愿者,深入偏远地区,挖掘那些从未被记录的味道。每道菜都将录入M系列数据库,并在当地埋下一枚紫晶种子,等待未来某位思念者亲手唤醒。
就在项目启动当天,井水突现异象。
整口井沸腾如熔岩,紫光凝聚成一座立体星图,赫然是太阳系的投影。火星的位置格外明亮,其表面竟浮现出一座微型归味居的轮廓,屋顶冒着热气,烟囱喷出的不是烟,而是跳跃的数据流。
紧接着,一段信号破空而来,经解码后化作文字:
>【火星基地?第三生活区】
>致地球归味居:
>我们成功培育出第一株跨星球心焰花。
>它生长在人工土壤中,依靠人类思念波供能。
>昨夜,九名宇航员同时梦见亲人出现在厨房,说:“该吃饭了。”
>今日,地下探测确认紫晶矿脉持续扩张,已形成稳定共振场。
>请求授权接入全球记忆农庄网络。
>我们想告诉地球上的孩子:
>即使身在异星,
>也能闻到妈妈煮的面条香。
新掌柜读完信,久久无言。
她转身走进厨房,取出阿阮留下的陶罐,里面装着最后一撮心焰花瓣。她将花瓣撒入井中,轻声说:“接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