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农家乐通古代,开局接待刘关张 > 第六百六十五章 诸葛亮的鱼饵(第1页)

第六百六十五章 诸葛亮的鱼饵(第1页)

孝武皇帝?孝明皇帝?

孙权的心中满是疑惑。

曹操投降于刘备,为何会牵扯出早已死去多年的孝武皇帝与孝明皇帝。

还未等孙权将心中的问题说出,鲁肃便已先行一步作出了解释。

“诸葛亮说。。。

第十段铭文在晨光中缓缓凝实,字迹如刻入空气的冰纹,冷而清晰。林小满站在昆仑山旧址的祭坛前,指尖轻触胸前“诚言”印记,那热度已不再灼人,反倒像一颗沉静跳动的心脏,与她的呼吸同频。她知道,这一次的目的地不在地图上,也不在任何地理坐标之中??它藏在被压缩的记忆褶皱里,在人们脱口而出却不知其意的口号背后,在历史被简化成展板上三行字的那一瞬。

“记忆重生之地……”她低声重复,目光扫过众人,“不是博物馆,不是纪念碑,也不是教科书里的插图。它是那些还活着、却无人倾听的证词。”

研究生翻动手中的资料,眉头紧锁:“我查过近三十年来被‘标准化’处理的历史事件。很多地方都在重写乡土志,把复杂的抗争变成‘和谐发展’的案例,把牺牲者的呐喊压缩成一句‘为建设让路’。”他顿了顿,声音压低,“最典型的,是川西的‘铁道岭’。”

“铁道岭?”老潜水员抬头。

“五十年前,国家修建西南铁路干线,需穿越一段地质极不稳定的山脊。最初的设计绕开了村落,但因成本过高被否决。最终决定爆破开山,强行穿岭。施工期间塌方十二次,死亡工人超过三百人。他们大多是临时招募的民工,没有正式档案,死后连名字都没留下。工程结束后,当地政府立碑纪念‘无名建设者’,可碑上只有五个大字:**奉献铸丰碑**。”

林小满闭眼,仿佛听见地下传来低语??不是哭声,而是无数个夜晚辗转难眠的灵魂,在黑暗中一遍遍问:“我们是谁?”

“我们要去找的,不是那段铁路,”她说,“是那个还在每年清明提着酒壶上山的老妇。她是当年工头的妻子,丈夫死于第七次塌方。她从不烧纸钱,只在碎石堆前倒三杯白酒,说:‘你们喝一口,别怪他没带你们回来。’”

众人沉默。这种人,往往比死者更难寻。她们活在遗忘的夹缝中,像一根未断的线头,牵着整段被剪掉的布匹。

三天后,车队驶入川西深谷。山路陡峭,一侧是削平的岩壁,另一侧是万丈深渊。沿途所见皆为现代工程奇迹:高架桥如银龙盘踞,隧道群贯穿群峰。唯独在一处荒坡,散落着几块歪斜的水泥桩,上面爬满藤蔓,隐约可见“烈士陵园”四字,却无入口,也无路径。

他们在山脚村庄打听,村民摇头:“早没人去了。现在都说那是‘发展之路的起点’,谁还提死人?”

直到傍晚,一位放羊的老牧人才指向半山腰一间茅屋:“她住那儿。三十年了,每回下雨,雷打不动地上山一趟。说是听得到‘敲石头的声音’。”

夜色降临,林小满独自登山。泥路湿滑,风中带着铁锈味。接近茅屋时,她看见窗内亮着煤油灯,一个佝偻的身影正对着墙上的黑白照片说话。

“老李啊,今天又来了些外乡人,问东问西的。我不敢多讲,怕惹事。可我知道,他们是来找你的。”女人声音沙哑,却温柔,“你放心,我没忘。每年我都替你说一遍:**你们不该死得这么悄无声息。**”

林小满轻轻叩门。

女人开门时眼神警惕,待看清来者并无恶意,才让进屋。屋里陈设简陋,唯有一张木桌摆满酒瓶与空杯,墙上除了照片,还贴着一张泛黄的施工图纸复印件,红线标注处写着“**第七号导洞**”。

“你是记者?”女人问。

“不是。”林小满摇头,“我是来听故事的人。”

女人盯着她看了许久,忽然笑了:“那你得坐久点。这故事太长了,长得我这辈子都没说完。”

那一夜,雨落如注。老人讲述断断续续,如同山体裂缝中渗出的水滴:

“那时候,他们叫这支队伍‘先锋团’。其实哪有什么团?就是三百多个汉子,从各地招来的苦力,签了生死状,每人发二十块钱定金。说好了,活着给五十,死了给一百。可后来……活下来的拿不到钱,死了的家属更是连尸首都找不到。”

她指着图纸:“你看这里,本该用钢架支撑,但他们为了赶工期,改用木桩。我说过不行,我男人也反对,结果第二天就被调去最危险的导洞。第七次爆破那天,我在山下做饭,突然听见一声闷响,接着整个山都在抖……等我们挖到第七天,只扒出来半截安全帽,里面塞着张纸条:‘快撤!要塌!’可命令早就下了??不准停工。”

林小满的手指微微颤抖。这张纸条,从未出现在任何官方记录中。

“后来呢?”她轻声问。

“后来?后来路通了,车跑了,领导来剪彩,说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胜利’。可你知道吗?那一段铁路,通车三年就因沉降严重封闭维修,十年内修了五次。**他们用三百条命换来的,是一条不断崩塌的路。**”

窗外雷声滚滚,仿佛大地仍在回应当年的炸裂。

第二天清晨,林小满提议组织一次“记忆回声仪式”。她请老人写下最想对世界说的话,并将文字录进陶笛共鸣系统。起初,老人拒绝:“说了也没人听。”

“可总得有人开始听。”林小满说。

老人终于执笔,在纸上写下三行字:

>我的男人不是数字,

>那三百人不是代价,

>你们踩过的路,浸着我们的血。

话音落下那一刻,异变突生。

昆仑山旧址的火盆骤然自燃,火焰呈深蓝色,映照出空中浮现的影像:一群身穿旧式工装的男子正在岩壁前凿孔装药,他们的脸模糊不清,但动作整齐划一,像是某种集体意志的投影。紧接着,全国各地数十处施工现场同时出现异常??北京地铁工地的监控拍到隧道墙壁渗出红色液体,经检测为含高浓度铁离子的地下水;广西某大桥维修现场,工人在钢板夹层中发现一本残破日记,最后一页写着:“1973年4月17日,今日恐难归,若后人见此,请替我们说一句:我们来过。”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国家档案馆数字化项目中,一段原本标记为“损坏无法读取”的磁带竟自动恢复内容:录音里传来嘈杂人声、锤击声、还有指挥员最后的嘶吼:“导洞压力异常!请求暂停!”但上级回复冰冷:“继续推进,大局为重。”

这些信息如潮水般涌入网络,瞬间引爆舆论。然而,真正的转变并非来自热搜,而是来自普通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