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瞬间刷满屏幕:
“看哭了,原来最动人的歌声,是可以不用耳朵听的。”
“这个世界不该只有一种‘正常’。”
“请让更多人看到这样的光。”
林曜坐在电脑前,一条条读着评论。忽然,一封匿名邮件跳入收件箱。附件是一段音频,标题写着:《给林老师的一封信》。
点开后,传来一个稚嫩却坚定的声音:
>“叔叔,我是你在甘肃见过的那个拍地的小女孩。我现在会写歌了,老师说我的节奏感特别好。昨天,我站在台上表演,妈妈哭了。她说她终于听懂了我的话。谢谢你没有放弃我。”
录音结束前,女孩轻轻哼了一小段旋律,正是当年《外婆的藤椅》的变奏。
林曜久久无法起身。窗外,暮色四合,城市灯火次第亮起,如同星河倾泻人间。
他知道,这场旅程远未结束。
七月流火,暑气蒸腾。新一批区域中心负责人集结北京,参加为期两周的“燎原训练营”。他们中有聋人教师、康复医生、社工、程序员,甚至有一位曾是街头流浪歌手的截肢青年。
林曜为他们上的第一课,不在教室,而在地铁站。
“你们的任务很简单,”他说,“用十分钟,让陌生人停下脚步。”
有人吹笛,有人跳舞,有人举起写满诗句的牌子。但最终打动最多人的,是一位视障女孩带来的“声音地图”互动展。她邀请路人戴上耳机,聆听一段由城市环境音编织而成的叙事??清晨菜市场的吆喝、公交报站的女声、雨滴敲打伞面的节奏、情侣耳语的混响……每一段声音背后,都有她用心标注的情感注解。
“原来这座城市,不只是用眼睛看的。”一位白领女士摘下耳机后喃喃道。
训练营结束那天,林曜站在礼堂讲台上,面对近百张年轻面孔。
“很多人问我,星光计划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他停顿片刻,“不是拿奖,不是出名,更不是改变世界。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更多人相信,即使被命运剥夺了某种能力,依然可以完整地活着,热烈地爱着,勇敢地创造着。”
掌声雷动。
就在这时,手机再次响起。是医院打来的。
“林先生,您之前捐赠的‘神经信号解析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实验组一名完全瘫痪的患者,已能通过脑机接口完成基础音乐创作指令。团队希望您能来看看。”
林曜握紧手机,指尖微微发烫。
他知道,一道新的门,正在缓缓开启。
几天后,他站在实验室玻璃窗外,看着那位曾经连眨眼都无法自主控制的年轻人,正通过思维驱动软件,一笔一划“画”出一段旋律波形。当系统将其转化为实际演奏时,那是一首极其缓慢、却充满生命力的钢琴曲,标题叫《第一次呼吸》。
林曜走进隔离室,坐在床边,用手语打出一句话:“你想不想,和其他人一起演出?”
年轻人泪流满面,用尽全身力气眨了两下眼。
林曜笑了。
他掏出笔记本,在“破壁者联盟”最新一页写下:
>**下一阶段:脑机接口+艺术表达临床试验项目启动。**
>**愿景:让思想直接成为歌声。**
夜深人静,他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风吹过梧桐叶,沙沙作响,像极了那个春天里,小女孩第一次敲响共振木片的声音。
抬头望去,天空清澈,银河隐约可见。
他忽然想起十年前那个质问命运的夜晚。
如今,他不再需要答案。
因为他已经成为答案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