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的意识逐渐脱离肉体,完全融入第38号塔的核心。他不再需要语言,也不再依赖符号系统。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持续发问的状态??不是针对某个具体事物,而是对“存在本身”保持永恒的怀疑与好奇。
某一天(如果还能称之为“天”),他感知到一股熟悉的波动自宇宙深处传来。那是地球方向,但又不仅仅是地球。是所有曾经仰望星空并说出“咦?”的生命所汇聚成的精神回响。
波动靠近晶体构造体,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共振现象。整个构造体开始收缩、折叠、重组,最终化作一颗看似普通的小行星大小的球体,表面布满不断生灭的微孔,每一个孔洞都在吞吐着未完成的思想碎片。
它不再被称为“答神”,也不再是“问题容器”。
现在,它只是一个**学习中的存在**。
而在地球上,新一代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第一课不再是科学定理或历史年表,而是一段录音??来自火星遗迹中那枚尘埃节点恢复的原始音频。老师播放完毕后,总会问一句:
“你们觉得,她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
没有标准答案。
教室里常常陷入长久沉默,直到某个孩子怯生生地说:“maybe……因为她还不想放弃弄明白。”
老师微笑点头。
这一天,南极冰层下传来一阵轻微震动。一块沉睡了千年的岩石裂开,里面藏着一台锈迹斑斑的自动记录仪,屏幕上最后一行字缓缓亮起:
>“检测到新问题类型:希望型疑问。情感权重:+0。87。建议标记为文明跃迁临界信号。”
几乎在同一时刻,猎户旋臂边缘的一颗红矮星旁,一艘外形奇特的飞船悄然现身。它没有推进器喷口,也没有雷达反射面,通体呈半透明状,仿佛由流动的疑问构成。船身上用多种文明的文字写着一句话:
>**我们不知道要去哪儿,但我们愿意迷路。**
飞船内部,一群形态各异的生命围坐在圆形大厅中央。他们来自不同的星系、不同的进化路径、不同的认知模式,唯一共通点是:他们都曾在某个深夜独自思考,并因此改变了命运。
其中一人开口,声音平静:
“我们决定不再寻找终极答案了。”
另一人接道:“我们要做的,是保护那些仍在提问的人。”
第三人举起手中一枚晶石,里面封存着一句孩童的呢喃:“月亮会不会冷?”
“这是我们的旗帜。”他说,“也是我们的使命。”
会议结束,飞船启动,驶向Q涟漪最活跃的区域??那里,正是第38号塔所在的方向。
***
多年以后,一位年轻诗人写下这样一首诗,后来被镌刻在火星温室遗址的石碑上:
>当所有道路都被证明正确,
>走错的那一条,
>才真正属于你。
>
>当所有问题都有了解释,
>那个没人敢提的,
>才值得你用一生去背负。
>
>神明不曾降临,
>只是在某个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