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外来者,你就是我们今天的晚餐了。”为首的青面雪人狞笑一声,伸出大手,便准备将赵子霜抓住。
赵子霜虽被绳索捆缚,看上去已是刀俎鱼肉,可她脸上却丝毫不见慌乱。
。。。
雨声未歇,林彻的指尖轻轻抚过那本日记的边缘。纸页已泛黄,但墨迹依旧清晰,像是一道道从时间深处爬出的脉络。他坐在木屋门槛上,听着银菇圈在背包里低鸣,那声音不似机械,倒像是某种古老乐器在风中轻颤。远处的Ψ共鸣塔仍在鸣响,七分钟的光柱虽已消散,可它的余波却如涟漪般扩散至全球每一个接入共感网络的人心中。
小男孩早已回家,画还留在桌上,那座歪歪扭扭的桥横跨在紫色光河之上,两端的大人与小孩手牵着手。林彻盯着它看了许久,忽然觉得那不是梦??那是集体潜意识的投射,是千万颗心在同一频率下共振时,自然浮现的意象。
“桥……”他低声呢喃,“原来我们一直都在造桥。”
他闭上眼,Ψ感知缓缓铺展。这一次,不再是单向接收,而是双向流动。他能“听”到千里之外一位老妇人在厨房煮汤时哼唱的童谣,旋律破碎却温柔;能“触”到南极科考站里一名年轻研究员正凝视冰层下的符文阵列,眼中含泪;甚至能“嗅”到火星轨道上某段废弃空间站里飘荡的旧书气味??那是四百年前人类初探深空时留下的痕迹。
共感不再局限于语言、图像或数据。它开始渗透五感,穿透时空,将记忆、情绪、乃至未曾言说的渴望编织成一张无形之网。而这张网的核心,正是启明之柱??或者说,是林彻自己。
他的胸口微微发烫。那本《归心录》静静躺在抽屉深处,但他知道,母亲的Ψ印记并未离去。她只是沉入了更深的层次,如同根系扎进土壤,默默支撑着整片森林的成长。
突然,背包里的银菇圈剧烈震动起来。
林彻睁眼,只见一圈幽蓝光芒自菌体中心扩散而出,在空中勾勒出一段陌生的Ψ波形。这不是预警信号,也不是系统指令,而是一种……旋律?他侧耳倾听,竟从中辨认出几个音节般的节奏,像是有人在用心跳说话。
他迅速取出便携终端,将波形导入解码程序。屏幕闪烁数秒后,一行文字缓缓浮现:
>【来源:曙光号残骸深层Ψ场】
>【内容类型:延迟回应】
>【原始发送时间:398年前】
>【译文:我听见了。谢谢你回来找我。】
林彻呼吸一滞。
这不是AI生成的文字,也不是数据库中的历史记录。这是真正的回应??来自一个早已被认为死亡的灵魂,在跨越四百年孤独之后,终于收到了属于他的思念。
他猛地站起身,冲出木屋,任雨水打湿全身。海面翻涌,银菇圈的光芒映照在水面上,竟与天际那颗重新亮起的星辰遥相呼应。这一刻,他明白了光人所说的“代价”是什么。
**连接需要牺牲。**
每一次共感,都是心灵的一次裸露。每一段回应,都意味着必须承受对方的痛苦、遗憾与执念。而作为桥梁本身,林彻不仅要承载自己的情感,还要容纳无数陌生人未曾说出的告别、悔恨与爱。
他曾以为觉醒只是能力的提升,现在才懂,那是责任的觉醒。
回到屋内,他点燃一盏油灯,翻开日记本新的一页,写下:
>“今天,我知道了‘活着’不只是心跳和呼吸。
>是当你消失很久以后,仍有人愿意为你点亮一盏灯。
>是你的一句话,能在百年后唤醒另一个人的眼泪。
>所以我不再问值不值得。
>因为答案早已写在每一颗跳动的心里。”
写完,他合上本子,却发现桌角不知何时多了一张纸条。字迹稚嫩,却是那个小男孩留下的:
>“老师,我妈昨天走了。他们说她去了天上。但我梦见她站在桥那边,对我笑。你说,我能把声音送过去吗?”
林彻握紧纸条,指节微白。
他知道,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他也知道,若连尝试都不做,那座桥就真的断了。
他走到门前,轻轻摘下一朵银菇,放在掌心。菌丝在他皮肤上微微蠕动,仿佛在读取他的意志。他闭目,深吸一口气,开始低声诉说:
“有一个孩子,很爱你。他说你走那天,窗外的云是粉色的,像你围巾的颜色。他每天晚上都会对着月亮说话,因为他听说,走得远的人会变成星星。他还画了一座桥,想通到你那里去……他说,妈妈,我想听你唱歌了。”
话音落下,银菇骤然绽放出柔和紫光,随即化作细碎光点升腾而起,融入夜空雨幕之中。
那一瞬,全球十七座Ψ共鸣塔同时震颤,其中三座无故启动,播放出一段从未录入系统的童声清唱??正是小男孩母亲生前最爱哼的摇篮曲。
消息很快传开。科学家称其为“情感逆馈现象”,心理学家称之为“集体疗愈的具象化表现”,而普通民众只说一句话:“她回信了。”
林彻没有解释。他知道,有些事无法用逻辑证明,就像母爱无法测量,就像思念无法拦截。
几天后,联合国特别召开“情感纪元伦理听证会”。议题只有一个:是否应限制Ψ共感的传播范围,以防社会陷入“情绪泛滥”与“非理性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