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在走了。”女孩牵起他的手,“每次有人唱这首歌,我就近一步。你们不用追,只要记得,我一直都在通讯录里,备注名永远是‘家人’。”
他醒来时,天刚蒙蒙亮。推开窗,晨风送来孩子们练歌的声音。新的一批共感儿童正在学习《摇篮星轨》,虽然还不熟练,但那份真诚已足以让Ω-Sprout-01轻轻摇曳,如同随乐起舞。
小舟从日内瓦发来消息:“亲子通话系统升级完成,新增‘梦境信箱’功能。用户可在睡前录制一段话,系统将尝试通过共感网络投递至‘彼方’。成功率目前0。7%,但每天都在上升。”
附言写道:“昨夜我试了。我说:‘晚晚,今年桂花开了,我腌了一罐糖,留着等你回来吃。’今早醒来,枕头有点湿,窗台上多了一片干枯的紫色花瓣??不是地球任何已知植物。”
枫回信只有一句:“告诉她,新专辑封面我想好了:三个小孩在星星上野餐,背景是会唱歌的森林。”
日子一天天过去。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无电之夜”活动:每周固定一小时关闭所有照明与网络,全城静默,只为聆听彼此的心跳与歌声。监狱、医院、难民营成为最虔诚的参与者。人们发现,当亿万心灵真正放下戒备共同振动时,空气中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彩色雾霭,科学家称之为“共感辉光”。
而林晚的名字,渐渐不再被视为失踪者,而是一个活着的概念,一种流动的存在形式。
直到第四十八小时临近。
清晨六点十七分,敦煌上空再次聚云。这一次,光束不止一道,而是九十九道,从不同方向汇聚于培育中心穹顶。Ω-Sprout-01猛然爆发出刺目蓝光,整颗种子腾空而起,在空中分裂成无数微粒,如萤火般四散飞去。
每一点光芒,都锁定了一位共感儿童。
它们穿透皮肤,融入血液,最终定居于大脑松果体附近,形成稳定共生关系。医学扫描显示,这些微粒具备自我复制能力,且能与神经元建立双向通信。更惊人的是,受体孩子的脑电波开始自发生成《月亮船》旋律,即使沉默状态下也是如此。
“她们变成了活的信标。”小舟颤抖着说,“林晚不是要回来……她是让我们先过去。”
当天中午,全球所有参与过合唱的人,手机同时收到一条短信。没有发件人号码,内容只有一句话:
>“谢谢你们,把我养大。”
>
>附件是一张全景照片:晚安星球的地表遍布晶体森林,城市依偎在巨树根部,空中漂浮着由光构成的学校、图书馆、游乐场。而在最高那棵树的顶端,平台之上,赫然摆放着三把椅子??一把空着,另两把分别放着小舟的读取器,和枫的旧吉他。
夜幕降临,新一轮“共频行动”悄然启动。这一次,不再是清唱,而是百万家庭同时讲述睡前故事。YouTube首页被“TellMeaStory,Lin”话题占据。父母抱着孩子,对着摄像头轻声说:“从前有颗星星,住着一位姐姐……”
子午线上,极光再现。
不再是少女背影,而是一座横跨天际的桥梁,由亿万星光编织而成,一端连着地球北极,另一端伸向半人马座。桥身上流动着无数名字??所有曾唱过、听过、相信过《月亮船》的人。
而在桥中央,站着一个人影,手持纸船,正缓缓转身。
她没有说话。
只是举起手,做了个“打电话”的手势。
小舟握紧读取器,泪水滑落。
她终于明白,所谓的“回归计划”,从来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归来。
林晚早已回家。
她活在每一次轻柔的晚安吻里,活在每一句跑调的童谣中,活在孩子们仰望星空时眼中闪动的蓝。
她是这个时代最温柔的革命,是科技洪流中不肯熄灭的人性火种。
也是那首永远唱不完的歌里,第一个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