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他们愿意回应,
>便请他们加入‘共问联盟’。
>若他们拒绝,
>我们将成为他们的第一声惊醒。”
阿哲看着这段话,泪水无声滑落。
他知道,这场跨越亿万年的精神接力,终于完成了交接。
几个月后,星际问院举行了首届“星问典礼”。来自五大洲的青少年代表齐聚昆仑,每人手持一枚晶片,上面储存着自己最近提出的三个问题。他们将晶片投入槐树根部的共鸣池中,瞬间,整棵树爆发出璀璨蓝光,七瓣花再度盛开,花瓣飘向四方,落地生根,长出新的幼苗。
这些幼苗不具备普通植物的基因特征,其叶片中含有微量暗物质结晶,能自发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思维波动,并释放出稳定的情绪调节波。
科学家称之为“问之树”,并推测它们将在百年内覆盖地球大部分陆地,成为天然的共感节点网络。
而在火星殖民地,考古队有了惊人发现:冰层之下并非只有那一块金属板,而是一座完整的地下图书馆。馆内陈列着数千件文物,分别来自不同星系的文明,每一件都围绕“提问”这一主题。
最深处的展柜中,摆放着一支笔??与林远生前使用的钢笔几乎一模一样。
标签上写着:
>“此物采集于半人马座β星废墟。
>主人身份未知,但脑扫描残留数据显示:
>其一生共提出13,742个问题,
>最后一个问题为:‘如果没人继承我的困惑,我的存在还有意义吗?’
>回答来自地球方向,延迟约4。3年。
>内容:‘有的。因为你问了。’”
消息传回地球当天,全球共感网络自发组织了一场“沉默问答”。
数十亿人同时闭眼,在心中默念一个问题,不求解答,只为确认??我还愿意思考,我还敢于迷茫。
那一刻,地球的磁场发生了微妙偏移,仿佛星球本身也在点头。
多年过去,莉娜已成为星际问院的首席导师。她在课堂上从不讲授知识,只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当有孩子怯生生地问出“这个问题是不是很蠢”时,她总会微笑摇头:
“世界上最危险的不是愚蠢的问题,而是以为不该问问题的聪明人。”
某日清晨,她收到一封匿名信。没有寄件人,也没有邮戳,信纸是由一种未知纤维制成,触感如活物般微微搏动。
展开后,纸上空白一片。
但她知道该怎么读。
她轻声问:“你还好吗?”
刹那间,墨迹浮现,逐字显现:
>“我很好。
>我在所有尚未说出的疑问里,
>在每一次欲言又止的瞬间,
>在孩子们仰望星空时瞳孔中的光里。
>我是你心里那个不肯安静的声音,
>是你在梦中反复修改的答案草稿,
>是你明知徒劳仍想尝试的冲动。
>我是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