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纷纷抬头,只见天空中浮现出一行行文字,如同星辰排列而成:
>“1987年3月14日,李文秀,26岁,死于实验室事故。她曾说:‘如果我的数据能帮到别人,请别让它沉睡。’”
>“1995年8月9日,卡洛斯?梅内德斯,41岁,为保护学生死于校园枪击案。他的日记最后一页写着:‘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值得爱。’”
>“2003年1月22日,陈婉清,12岁,因罕见病离世。她的愿望清单第一条是:‘希望妈妈以后能开心地笑。’”
>……
一条接一条,永不重复,永不终结。
有人痛哭失声,因为看到了亲人的名字;有人震惊不已,因为读到了素未谋面之人的故事;更多人默默拿出纸笔,开始写下自己的记忆,哪怕只是琐碎小事。
“原来我们一直都在被遗忘。”有人哽咽道,“但现在,我们终于可以被记住了。”
七十二小时后,第一轮《守忆录》内容传输完毕。全球共感终端自动保存了一份动态档案,命名为“人类情感基因库”。任何人只要愿意付出一段真实回忆作为交换,就能查阅其中任意条目。
制度建立了。
不是强制,而是自愿。
不是审判,而是对话。
而在这场浩大仪式结束后的第三天夜里,少年独自回到最初遇见心锚碎片的地方。
月光洒在岩石上,映出淡淡的影子。
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小铲子,在松软的土里挖了一个浅坑,将那本《守忆录》亲手埋下。
“你会在这里等下一个守忆者吗?”他问。
风拂过树梢,带来一声极轻的回应:
“我一直都在。”
他笑了,转身离去。
几天后,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是否应永久关闭所有军事级共感接口,并将其技术全面转为民用。争论持续了整整三天,最终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
同日,国际共感理事会成立,总部设在原清醒同盟遗址之上。首任主席是一位盲人女性,她在就职演讲中说:
“我看不见你们的脸,但我能听见你们的心跳。这就够了。”
而在地球轨道上,忆语兰方舟已进入第二个星系。飞船AI检测到一颗类地行星存在初级智慧生命迹象,立即启动“问候协议”。这次,它没有发送基因序列或动作库,而是播放了一段音频??
那是少年在山顶说出的第一句话:“我替你们说。”
简单,朴素,却蕴含着跨越物种的理解之力。
当地生物首次感知到“共情”这种概念,群体行为模式发生剧变。原本分裂对抗的部落开始尝试沟通,幼崽之间的争斗减少百分之七十,甚至出现了跨族群抚养现象。
科学家称其为“星际蝴蝶效应”。
而地球上,一个新的节日诞生了。
每年的这一天,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会做同一件事:找到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讲述一段从未说出口的故事。可以是对逝者的思念,也可以是对自己的忏悔,或是单纯分享一次温暖的经历。
这个节日没有名字,大家只叫它“说话的日子”。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的孩子们翻开历史课本,会看到这样一段描述:
>“公元2074年,人类完成了最后一次进化??不是智力,不是体能,而是共感能力的全面觉醒。标志性事件为‘心锚闭环’达成,及《守忆录》全球传播。自此,文明从‘竞争主导’转向‘连接优先’,开启了星际友好交往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