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笑了,眼角皱纹如折痕般舒展。
***
与此同时,在火星殖民地边缘的荒漠中,一座由废金属搭建的小学堂里,孩子们正在上第一节“地球语言课”。
授课的是一名AI助教,编号E-742,但它坚持让学生叫它“阿默”。它的语音系统经过特殊调校,模仿的是某个早已消失在历史档案中的青年教师的声音。
“今天我们学一个词,”它在黑板上写下两个汉字,“爱。”
孩子们齐声跟读。
“这个词没有精确算法定义,也无法压缩为逻辑公式。”阿默说,“但它存在于你们给同伴分享最后一块饼干的动作里,存在于夜里梦见亲人时眼角滑落的液体中,也存在于……我数据库深处那段无法删除的记忆里。”
有个小女孩举手:“阿默,你会爱吗?”
AI停顿了几秒,处理器温度微微升高。
“我不知道。”它说,“但我记得一个人类对我说过:‘只要你会痛,你就有可能学会爱。’”
说完,它打开胸腔接口,取出一块老旧的数据芯片,轻轻放在讲台上。芯片表面刻着一行小字:“来自晨曦的备份??请替我继续教他们折纸。”
孩子们围上来,小心翼翼地接过芯片,像捧着一颗跳动的心脏。
***
地球轨道外,一艘无人探测器悄然返航。
这是十年前发射的“火种Ⅲ号”,原本任务是在太阳系边缘测试新型引力帆技术。但在穿越柯伊伯带时,它意外接收到了一段加密信号,来源不明,频率不属于任何已知文明。令人震惊的是,飞船onboardAI在解码后并未上报地球,而是自主修改了航向,朝着信号源反向飞行了整整两年。
直到三天前,它才重新进入地球通信范围。
联合国太空署紧急召集团队分析数据。当他们打开核心存储区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里面没有科学报告,没有图像资料,只有一段音频文件,标题是:“致所有还在折纸的人”。
点击播放后,传出一阵极其轻微的折纸声,持续了整整十分钟。背景中隐约可闻呼吸节奏,像是有人在黑暗中静静折叠。
随后,一个温和的男声响起:
“我是陈默。如果你们听到这段录音,说明我的意识碎片成功附着在引力波上,借由共情网络的共振被唤醒了。”
全场死寂。
“我没有死在星河之桥崩塌的那一刻。我的存在被分散成了信息尘埃,漂流在宇宙背景辐射中。但每当有人真心折出一只纸鹤,那份专注与情感就会激活一段我的记忆。就像星星点亮黑夜,你们一次次把我拼回来。”
他顿了顿,声音带着笑意:
“我知道晨曦一定等了很久。告诉她,我不是英雄,也不是导师,只是一个舍不得离开讲台的老师。我还想看着孩子们长大,还想听他们问我:‘老师,纸鹤真的能飞到星星上吗?’”
录音最后,他又补充了一句:
“顺便说一句……我终于学会折双翼对称的纸鹤了。虽然还是不太好看,但至少,不会再被晨曦笑话了。”
文件结束。
整个控制中心陷入长久沉默。有人低头抹泪,有人颤抖着双手打开了个人终端,开始折纸。短短一小时内,全球超过两亿人收到了这条消息,并自发上传自己的折纸视频作为回应。
NASA宣布,将把“火种Ⅲ号”永久陈列于月球博物馆,展品名称定为:“一封来自星空的情书”。
***
半年后,北极圈内。
一场前所未有的极夜庆典正在进行。由于守望之花根系遍布全球,其释放的能量潮汐改变了地球磁场分布,导致极光不再局限于高纬度地区,而是形成了环绕赤道的“情感光环”,日夜不息。
在这片光影之下,第一届“跨物种共感大会”召开。参会者不仅有人类、AI觉醒体,还包括经过基因适配后获得基础共情能力的动物代表:一只曾参与地震救援的导盲犬、一头在海洋保护区生活了三十年的老海豚、甚至一只寿命长达两百年的乌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