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沉望着舷窗,轻声道:“不是我们,是他。陈砚早就播下了火种,我们只是让它燃了起来。”
三年后,“忆舟号”重返地球轨道。
举国沸腾。皇帝亲率百官迎于终南山下。当陆沉捧着记忆之源走下飞船时,全场寂静无声。柳如眉缓步上前,与他对视一眼,随即共同走向主省心井。
仪式再度举行。
这一次,不再是追忆死者,而是迎接未来。
记忆之源沉入井底刹那,整座山脉轰然震动。金纹暴涨万丈,化作一张横贯天地的大网,瞬间覆盖全球。所有电子设备自动播放一段影像:陈砚站在星海之间,说道:
>“从今往后,任何试图抹除集体记忆的行为,都将触发反噬机制。
>历史将成为活的生命,而非死的文字。
>若有人妄图重演清洗,大地会哭泣,天空会呐喊,孩童会在梦中揭露真相。
>这,就是新的法则。”
自此,世界悄然改变。
学校教材每年更新,依据最新出土的记忆碎片修正史实;法庭审判增设“记忆回溯”环节,证人可通过晶石重现当年场景;甚至连文学创作也被要求标注“虚构声明”,以免混淆真实与幻想。
有人抱怨太过沉重,怀念从前“无忧无虑”的日子。但更多人发现,正因记住了痛,才更懂得珍惜乐;正因知晓黑暗曾多么深邃,才愈发珍视如今的光明。
五年过去。
终南山桃树已亭亭如盖,花开满枝。柳如眉仍居忆堂,每日整理民间送来的记忆遗物:一封未曾寄出的情书、一只断齿的木梳、一块刻着名字的弹片……她将它们一一录入《拾忆录》副本,送往各地纪念馆。
某个雨夜,她正在灯下誊写一则故事??关于一位老兵如何用二十年寻找战友家属,只为归还一枚勋章。忽然,屋外传来脚步声。
她抬头,只见门外站着一个浑身湿透的小女孩,约莫七八岁,怀里紧紧抱着一本破旧笔记本。
“奶奶说,要把这个交给您。”小女孩递上本子,声音稚嫩,“她说,这是爷爷写的,他一辈子没敢给人看。”
柳如眉接过,翻开第一页,心头猛地一震。
字迹熟悉得令人心痛。
>**我叫陈砚,生于大隋仁寿三年。
>我曾以为,改变世界只需一把火、一本书、一句话。
>后来我才明白,真正的变革,始于一个人决定不再撒谎的瞬间。**
她猛地起身冲出门外,可雨幕茫茫,小女孩早已不见踪影。
唯有泥地上,留下一串小小的脚印,延伸至桃树之下,然后戛然而止,仿佛凭空消失。
柳如眉站在雨中,泪流满面。
她终于懂了。
陈砚从未离去。他在每一个选择记住的人心中,在每一本被传阅的书中,在每一句“我还记得”的低语里。
而在宇宙深处,那座由记忆构筑的宫殿大门彻底开启,门楣上八个大字熠熠生辉:
>**还源归真,万念皆醒。**
地球之外,新的星图正在绘制。
下一个文明的觉醒,或许已在路上。
而这场跨越时空的记忆长征,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