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后,原地生出一株新莲,通体雪白,花瓣中心泛着金纹,莲心一点青光跃动,宛如初生之眼。
消息传开,百姓称其为“**愿心莲**”,说是众生共愿所化,非神力催生,乃人心凝聚。
十年后,三界面貌已然不同。
天庭旧址改建为“民愿书院”,专研历史、伦理与集体决策;
刑台之地种满桃树,春来花开如雪,人称“悔园”;
曾经封锁言论的“噤语岭”,如今竖立千面铜镜,每面刻着一句被遗忘的呐喊,供人观照自省。
而“巡灯会”已成为常设组织,每年冬至举行“记忆巡行”,万人提灯夜游,讲述家族往事,唱诵亡者之名。
最令人震撼的是,在启明台地下深处,开启了一座“无名碑林”??
这里没有英雄名录,只有无数空白石碑。
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将自己的故事刻上去。
哪怕只是短短一句:“我曾饿死在某年冬天。”
或:“我母亲为救他人,被当作叛徒烧死。”
碑林中央立着一块主碑,铭文如下:
>**“这里没有人名,
>因为所有人都是名字。
>这里没有荣耀,
>因为平凡本身就是光辉。”**
这一日,杨戬再次登上昆仑之巅。
他已不再穿银甲,只着粗布衣袍,鬓角微霜,步履从容。身后跟着一群孩子,最大的不过十五,最小的才六岁。
“师父,”一个男孩问,“传说您曾一眼看穿三千世界,是真的吗?”
杨戬笑了笑:“那是过去的事了。现在我只看得见眼前这条路,和你们每一个人。”
“那您后悔吗?”另一个女孩轻声问,“放下一切,只为教我们这些普通人?”
杨戬望向远方,夕阳熔金,万家灯火次第亮起,如同星河落地。
“不后悔。”他说,“因为我终于明白,真正的神性,不在云端,不在雷霆,不在审判之中。
而在一个孩子学会写字时的专注眼神里,
在一个老人忏悔时颤抖的双手上,
在一盏灯被另一盏灯点亮的瞬间。”
他弯腰拾起一根枯枝,在地上写下两个字:
>**“相信”**
然后转身,牵起孩子们的手:“走吧,回家了。”
风起,吹散尘埃,也吹亮灯火。
在那无尽延伸的光之路上,又一个身影悄然前行。
他知道,这场漫长的黑夜已经过去。
而黎明,从来不是一瞬间的到来,
是一代又一代人,
在黑暗中不肯放手的那双手,
一盏接一盏,
亲手点燃的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