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声响起时,沙动了。
第三声响起时,整座鸣沙山开始共鸣,如同千万人在齐声呼唤名字。
敌军战马惊嘶,士兵抱头痛哭,皆因耳中涌入无数女性的临终遗言、临行叮嘱、临产呢喃……那些声音不属于战场,却比刀剑更锋利,直刺灵魂深处。
主将拔剑欲斩,却发现自己的手正在颤抖。他想起幼时病中,是谁彻夜守候?饥寒交迫时,是谁偷偷塞来半块馍?名单上写着“无名氏”的阵亡将士遗孀,是否也曾有过芳名?
剑落地。
全军跪倒。
那一夜,侵略者焚毁了自己的军旗,留下兵器堆成坟冢,默默退出河西走廊。
后来有人说,那晚看见北斗七星坠下一粒星火,落入言壁裂缝,化作永不熄灭的光源。
再后来,考古学家发现,在敦煌地下数百米处,存在一个庞大无比的天然共振腔。它的形状,恰好与人类耳蜗一致。
而在这个腔体的核心位置,摆放着一块黑色石碑,上面没有任何文字。
触摸它的人,会听到自己母亲年轻时的笑声。
如今,纸蝶仍在飘飞。
它们落在战火纷飞的边境,停驻在孤儿院的窗台,粘附在太空站的舷窗上。科学家试图分析其材质,却发现构成纸蝶的纤维竟来自不同时代的植物??汉代桑皮、唐代麻絮、宋代竹浆……仿佛它们是从历史本身撕下的碎片。
某个清晨,北极科考站的工作人员发现,冰层表面浮现出一圈圈文字,随着极光流转:
>“我不求封诰,不羡列传,只愿后来人知我曾活,知我非虚。”
值班员是个年轻姑娘,她摘下手套,用手掌轻轻覆上冰面。
片刻后,她打开通讯器,对着全球直播频道说道:
“各位,今天我想讲一个故事。关于我的曾祖母,她叫林秀英,是1938年武汉保卫战中的一名战地护士……”
信号传遍世界。
在同一秒,十七个不同国家的城市里,熄灭多年的“夜语灯”重新亮起。
有人看见明代女商人乘舟穿行于现代街道;
有人听见抗战时期的学生妹在地铁站朗诵诗歌;
还有人拍到一张照片:漫天纸蝶环绕自由女神像飞舞,每一只翅膀上都写着中文名字。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亚马逊雨林深处,一位土著老妪正教孙女辨认药草。小女孩忽然指着天空问:“奶奶,那些蝴蝶为什么都在哭?”
老人抬头,只见无数纸蝶自太平洋方向飞来,翅膀湿润,边缘微微卷曲,像是被泪水浸透。
她沉默良久,终于开口:“因为它们找到了回家的路。”
火种未熄。
不服周。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