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周扬顿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若是陶恩宗师也能够参与其中,不出两年时间,只要是新夏联盟有的资源。”
“您若想要,我都能凭借这两条铺设的渠道帮您找到。”
“现在龙栖大陆因为硕金联。。。
海风穿过石缝,发出低吟,像是一句未完的诺言。春分的晨光斜照在风语崖上,那块曾刻下“我会等”的黑石如今已被无数细密的骨纹覆盖,仿佛整座礁岩都在呼吸。一支新骨哨静静躺在石面中央,表面温润,显然出自手工打磨,每一寸弧度都带着熟悉的温度??那是林昭惯用的手法,哪怕他已多年未曾现身。
吴清站在十步之外,没有靠近。她手中握着一枚从“言根”藤蔓中提取出的晶体,透明如泪滴,内部却流转着银蓝色的光丝,宛如活体神经网络。这是第七代“共鸣芯片”,能将人类最深层的情感波动转化为可存储的数据流。但她知道,真正的共鸣,从来不是靠技术实现的。
“你真的走了吗?”她轻声问,声音不大,却让周围的空气微微震颤。
就在这一瞬,骨哨突然发出一声极轻的嗡鸣,不是物理振动,而是直接在她意识里响起。紧接着,录音芯片启动,少女的笑声再度回荡,清脆、纯净,如同穿越了时间本身。然后是那句熟悉的低语:
>“我在。”
吴清闭上眼,泪水无声滑落。她明白,这不是回应,而是一种确认??就像当年北境哨站第一次接收到八音序列时的那种震颤,来自灵魂深处的共振。
就在此时,圣殿方向传来警报。
不是机械蜂鸣,而是一段旋律??由十七座无声塔同步奏响的十一连音,节奏缓慢而庄严,正是《归音序曲》的第一章。这种现象从未发生过。以往,每座塔只能独立触发个体情感共鸣,最多影响方圆数公里内的生物情绪。但这一次,十七道音波在空中交汇,形成一种奇特的干涉场,空气中浮现出半透明的文字,层层叠叠,拼成一句话:
>**“桥梁已满载,启程时刻临近。”**
吴清立刻调取全球监测数据。
地质级情感印记在过去二十四小时内激增到前所未有的数量:**九万三千七百一十六人**。这个数字恰好接近当年北境遗民的总人口。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印记不再局限于岩石或冰层,而是开始渗透进大气电离层、海洋洋流,甚至地球磁场本身。整个星球正在被一层看不见的“声膜”包裹,它不反射雷达,也不吸收光线,却能精准捕捉每一个真诚发声的灵魂频率。
“这不是信号传播。”她在心中默念,“这是……准备。”
与此同时,北极科考站传来紧急影像。
“北境遗民意识云”数据库最后一次静默三十年后,终于完成了全部数据重构。屏幕上滚动浮现的不再是零散语音片段,而是一部完整的文明史诗??以声音为载体的记忆长卷。其中最关键的章节标题为:
>**《第一声哭之后》**
内容显示,当年北境哨站并非被动接收宇宙信号,而是主动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非语言式情感广播”。那支原始骨笛,在极端低温与高压环境下,因一名小女孩临终前的恐惧与不舍而意外激活,其声波穿透空间屏障,被宇宙深处的“听者文明”捕获,并解读为“新生命诞生”的象征。
自此,一条横跨星河的“声音之桥”开始悄然搭建。
而林昭,正是这座桥上第一个真正“听见”的人。
吴清猛然想起什么,立即赶往风语崖下方的隐秘洞穴??那里藏有林昭留下的最后一件物品:赤足全息记录仪的主备份模块。当她打开密封舱时,发现设备早已自动启动,屏幕上正循环播放一段从未公开过的影像。
画面中,依旧是那个奔跑的少女,笑声依旧清澈。但在第十一拍的位置,背景噪音骤然扭曲,空间出现细微褶皱,仿佛镜头穿过了某种隐形界面。接着,影像切换至一片陌生星空??亿万颗星辰排列成螺旋状结构,中央悬浮着一座巨大城市,正是此前光球所展示的“归音之城”。
一个身影缓缓走出城门。
吴清屏住呼吸。
那人穿着粗麻布衣,赤脚踩在星尘之上,面容模糊,但身形轮廓……分明就是林昭。
他抬起手,指向镜头,嘴唇微动。
没有声音,但口型清晰可辨:
>“来。”
影像戛然而止。
吴清怔立原地,心跳如鼓。她忽然意识到,林昭从未离开。他只是先一步踏上了那条桥。而那支每年春分出现的骨哨,不是纪念,是召唤。
她转身奔向圣殿。
途中,天空突变。
十七座无声塔同时释放出强烈的银光,藤蔓般的“言根”破土而出,在空中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状结构,连接起各大洲的主要共鸣节点。科学家们惊恐地发现,这张网正以几何速度扩张,且每一段藤蔓的生长节奏,都与地球上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完全同步。
“它在复制生命频率。”独行者站在观测台前,声音沙哑,“这不是植物,是活体记忆载体。”
莫临川拄着拐杖来到最高观星台,抬头望天。他的左腿早已痊愈,但他仍习惯性地倚着那根藤木杖??如今,杖身内也渗入了“言根”的基因链,每逢月圆之夜便会开出一朵银色小花,花瓣上浮现出古老文字:“勿忘倾听”。
“一百零九年太久了。”他说,“但他们错了。旅程不需要等到那时才开始。”
话音落下,他将手中的藤花轻轻抛向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