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来时,东方既白。
三月十七,朱允?做出人生最后一个重大决策:颁布《退位诏书》预告。
他并未立即禅让,而是宣布将在三年后正式交棒,期间全力培养接班人制度。太子朱文奎、女官沈清澜、太医苏婉儿、工坊总教习吴老匠人等十人组成“辅政委员会”,共同指导年轻官员。更重要的是,他推动通过《言论自由法》草案,明确规定“任何公民有权批评政府政策,不得因言获罪”,并设立“皇家纠错奖金”,鼓励民众指出施政失误。
朝野震动,赞誉与诋毁齐飞。
有人称他为“千古第一仁君”,也有人骂他是“祖宗罪人”。街头出现新童谣:“皇上不像皇上,倒像学堂校长;大臣不像大臣,尽是匠人郎当。”
他听了只是笑。
夏日炎炎,他执意前往南京旧宫遗址。那里曾是建文帝执政之地,如今只剩断壁残垣。他在废墟中找到一块半埋的石础,拂去尘土,隐约可见“正心”二字。
阿禾问他:“你还记得那天晚上说的话吗?最难的是等待。”
他点头:“现在我不怕等了。因为我知道,种子已经发芽。”
回程途中,他突发昏厥。
太医诊断:脑络阻塞,性命无忧,但恐右臂难复。
苏婉儿含泪施救,七日七夜不曾合眼。当他终于睁眼时,第一句话是:“别停《公民思辨课》……孩子们的声音……不能断。”
秋去冬来,他的身体日渐衰弱,却坚持每日批阅奏章,用左手写字,歪斜如稚童。有人劝他歇息,他笑道:“我这一生,最怕的不是死,是闭眼之前,听见万马齐喑。”
除夕夜,他又登上钟楼,只是这次由人搀扶。莲花灯依旧点亮,映照万家灯火。
阿禾问:“今年最难的事是什么?”
他望向远方,良久才道:“是放手。把火炬交给下一棒的人,信任他们不会让它熄灭。”
话音落下,钟声响起,整整一百零八响,象征破除百八烦恼。
新年第一天,第一批留学生启程赴西域交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技术书籍,还有《匠人十问》的译本。帖木儿帝国新君回信道:“智者不惧质疑,强者方能自省。贵国之光,照亮丝路。”
三年期满,朱允?正式退位。新帝登基大典上,他静坐台下,看着儿子身穿龙袍,宣誓遵守《宪纲十六条》,承诺“永不恢复酷刑,定期召开议政会议,保障言论与发明自由”。
典礼结束,他独自走向存真阁。在那里,他取出多年积累的日记、手谕与反思笔记,放入一只青铜匣中,封存于地宫,并留下遗训:
>“此匣百年后开启。无论届时盛世与否,请让天下人知道:
>我不是一个圣人,我犯过错,我犹豫过,我害怕过。
>但我始终相信,光明可以战胜恐惧,
>只要我们愿意,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点灯的人。”
春分那天,他安详离世。
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告诉孩子们……科学不是魔法,它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全国哀悼三日。百姓自发点燃莲花灯,沿河放流,宛若星河倒悬。
十年后,综合学堂更名为“允文学院”。百年后,《匠人十问》被列入世界文明经典。三百年后,考古学家发掘出那只青铜匣,打开时,发现里面除了文字,还有一枚锈迹斑斑的螺丝钉??那是明理工坊第一台蒸汽机上的零件。
解说牌上写着:“它曾转动过一个时代。”
而在遥远的未来,某座城市图书馆的墙上,镌刻着他日记的最后一句,供世代少年仰望:
>“灯已点燃,路仍漫长。我不求身后颂歌,只愿后来者前行时,脚下少些荆棘,手中多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