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之间,天下沸腾。孩童写信建议“学堂厕所应男女分隔”,获金奖;村妇提议“集市秤砣统一校准”,被采纳推行;甚至有个六岁幼童画了一幅“会飞的扫帚”,附言“能让阿婆不用爬梯子擦窗”,也被工科举评委收藏,并回赠一套简易滑轮模型。
人们渐渐发现,这个国家变了。不再是上令下行、万马齐喑的帝国,而像一台精密运转又不断自我修复的机器??它的动力,来自每一个普通人的心声。
然而,风暴并未真正平息。
四月初八,佛诞日再度来临。京城各大寺庙香火鼎盛,百姓祈福消灾。谁也没注意到,一名衣衫褴褛的老道士悄然进入大报恩寺遗址,在残塔下埋下一枚铜匣,口中喃喃:“劫数将至,紫微蒙尘……”
七日后,南方多地突现异象:多座水利枢纽同时出现设计漏洞,洪水漫堤;三条新建铁路轨道被人动过手脚,导致两列货运列车脱轨;更诡异的是,几所综合学堂的图书馆内,《匠人十问》扉页竟被人用朱砂涂改成“匠人造反,天理不容”。
锦衣卫迅速行动,顺藤摸瓜,最终在庐山一处隐秘洞窟中抓获幕后之人??竟是当年燕王府旧宦遗孤,自幼被秘密抚养于深山,通读禁书,精通机关术与星象谶纬。他自称“承命于天”,要“诛妖皇、复祖制、焚奇技、正纲常”。
审讯中,他冷笑不止:“你们以为废除匠籍便是平等?设立学堂便是开化?错了!真正的秩序,是上下分明,贵贱有序。你们把铁匠抬到士林之上,把妇孺放进讲堂,这不是进步,是崩塌!”
沈清澜亲自出面质问他:“那你告诉我,是谁教会你这些机械原理?是谁编纂了你读的那些‘禁书’?若无民间智慧积累,你连陷阱都不会设。”
那人一怔,终低头:“……是我师父,一个被贬的工部小吏。”
“所以你也受益于你所憎恨的制度。”她平静道,“仇恨往往源于误解。而误解,来自无知。”
最终,此人未被判死刑,而是送往西域与前“天机盟”成员一同参与“文明对话营”。他被迫每日听课、劳作、撰写反思日记。一年后,他在笔记中写道:“我曾以为自己在守护传统,其实只是害怕被时代抛弃。真正的传统,不该是枷锁,而是桥梁。”
此事过后,朱允?下令在全国推行“历史共情教育”:要求所有中学开设“对立视角分析课”,让学生分别扮演改革派与守旧派,辩论王安石变法、张居正考成、乃至今日新政得失。考试不评分,只记录思辨过程。
他说:“我们要培养的不是顺民,也不是叛逆者,而是能独立思考的公民。”
五月十五,阿禾整理旧物时,在一只樟木箱底发现一封未曾寄出的信。信封泛黄,墨迹斑驳,署名是“齐泰”。
她惊疑打开,只见里面写道:
>“殿下:
>若此信得见,吾已赴黄泉。然魂魄未散,愿尽最后忠言。
>吾焚身明志,并非只为抗暴,更为警示后人:变革之难,不在敌强,而在己软。
>您今日所行之路,光明璀璨,然亦步步临渊。切记:
>技术可筑高墙,唯德行能开门;
>制度可定规则,唯人心能守约。
>莫让‘科学’成为新的专制工具,莫使‘进步’沦为压迫的借口。
>吾虽死,目光常在。
>??齐泰绝笔”
阿禾泪如雨下。她从未知齐泰尚留遗书,更不知他对未来竟有如此深邃预见。
她将信呈上。朱允?读毕,久久无言,лишь用颤抖的手在信纸背面添了一句:
>“你放心。我会让每个孩子都读到这封信。”
后来,这封信被镌刻于存真阁侧厅墙上,旁边陈列着齐泰生前使用过的锤凿、图纸与半成品蒸汽机模型。每年清明,工匠子弟前来祭拜,不再烧纸钱,而是带来新发明的设计稿,轻轻放在碑前,说:“老师傅,我们又往前走了一步。”
夏末,海南农场传来喜讯:少年们研发的“自流水力警报系统”成功预警三次山洪,挽救数百人生命。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在装置旁加装了一个小型风力发电机,利用水流带动齿轮发电,点亮一盏LED灯,日夜闪烁,如同守夜人的眼睛。
朱允?得知后,提笔写下批语:“此光虽微,照彻幽谷。望各地仿行,务使每村每寨,皆有预警之器,更有自救之力。”
他还特别叮嘱:“奖励不必丰厚,但须公开。让孩子们知道,善举值得被看见。”
秋天来得格外早。某日清晨,允文学院突然响起紧急铃声??那是“风险公示制”演练信号。全体师生按预案疏散至操场,只见大屏幕上滚动播放一则模拟通报:“检测到长江上游水位异常上涨,预计三日内影响下游五县,请相关地区启动防洪预案。”
学生们立即分成小组,有的调取气象数据建模预测,有的联系地方官府核实情况,有的编写通俗公告准备向民众发布。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宛如真实灾难应对。
事后总结会上,一名教授感慨:“从前我们教的是‘背答案’,现在我们教的是‘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