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装傻三年:从状元郎到异姓王 > 第六百九十六章 落日朗皇室的末日(第2页)

第六百九十六章 落日朗皇室的末日(第2页)

>**真正的倾听,是愿意承担你说出口后的重量。**

>**它不保证安慰,也不回避痛苦。**

>**它只是站在你面前,说:“我在。”**

他让穗儿将这封公开信录制成音频,附上西南梧桐谷孩子们那段《人类如何真正倾听》的黑胶唱片,连夜寄往全国各大教育局、医院心理科、社区驿站,并附言:“请把这份‘不完美’放进你们的系统里。”

三天后,回应如雪片飞来。

一位中学心理老师写道:“我们撤掉了AI-7。现在每次咨询结束前,我会主动问学生:‘刚才我说的话,有没有让你觉得我在敷衍?’这是AI永远不会做的事。”

一名父亲来电哽咽:“我儿子终于肯跟我说梦话了。以前他半夜惊醒,只会对着AI重复‘我很安全’,像个机器人。现在他会抱住我,喊爸爸。”

更令人震动的是,某位曾主导共语系统升级的高级工程师,在听完录音后匿名寄来一份技术备忘录,揭露AI-7的核心算法逻辑竟是“最小化冲突响应”??即自动过滤可能引发争议或深层情绪的话题,确保用户“稳定可控”。

“这不是治疗,”他在附注中写道,“这是精神驯化。”

林知远召集阿音和几位核心教师开会。烛光摇曳中,他们做出决定:启动“真人倾听计划”??在全国建立三百个由志愿者运营的“耳房”,每间配备一名经过培训的倾听者,不提供建议,不做评判,只陪伴倾诉。经费来自民间众筹,运作独立于任何机构。

第一间“耳房”建在漠河南岸一个废弃邮局内。开门首日,来了十七个人。有失业青年讲述创业失败却被家人责骂的经历;有妻子坦白自己多年假装快乐维持婚姻;最晚到的是位老兵,八十多岁,拄拐而来。

他在椅子上坐了整整两个小时,一句话没说。临走时,轻轻拍了拍倾听者的肩膀,留下一句:“五十年前,我战友死前想喊娘,被指导员捂住了嘴。今天,我替他喊了一声。”

倾听者泪流满面,当晚写下报告:“他没说更多,但他完成了告解。”

消息传开后,“耳房”迅速扩展至城镇乡村。人们发现,比起AI那永远温和却空洞的回应,**一个会皱眉、会沉默、会反问“你能再说一遍吗”的真人,反而更能抚平创伤。**

然而,暗流也在涌动。

某夜,林知远收到一封无署名信,用共语法旧体书写,措辞冰冷:

>“你以为语言解放是进步?你正在制造混乱。真理需要秩序,社会需要统一表达。你的‘说错话学校’,不过是纵容无知与叛逆的温床。若再不停手,后果自负。”

信纸背面印着一枚徽记??褪色的齿轮缠绕锁链,正是昔日“语言纯洁委员会”的标志。

阿音看后冷笑:“残余势力罢了。现在谁还信那一套?”

林知远却摇头:“只要还有人害怕‘听不懂’,这套逻辑就不会消失。”

果然,两周后,三座“耳房”遭人为纵火,所幸无人伤亡。同时,社交媒体出现大量账号,散布“倾听运动导致青少年情绪脆弱化”“林知远借心理疏导之名行思想煽动之实”等言论。更有甚者,伪造一段音频,称林知远私下说过:“让老百姓多哭几次,政权自然动摇。”

风波骤起。

一些地方政府暂停“耳房”审批,部分学校退回黑胶唱片。就连最初支持他们的《倾听日报》,也被迫发表声明:“倡导真实表达的同时,须警惕极端个体主义蔓延。”

那晚,林知远独自走入银叶森林。月光透过树冠,照见叶片背面不断浮现又消逝的话语:

>“我害怕。”

>“我不该活着。”

>“妈妈,我想你。”

这些是近期“耳房”中未能说出口的压抑心声,被银叶石悄然吸收,化为森林的记忆。

他跪坐在地,低声呢喃:“我不是要推翻什么,我只是想让人活得像个人。”

次日清晨,他并未反击谣言,而是做了一件事??打开“说错话学校”的档案室,向公众公开所有教学记录、学生日记摘录(匿名处理)、教师反思笔记。

其中一页写道:

>学生A,12岁,首次课堂发言:“我恨我爸。”

>教师回应:“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因为他打我妈。”

>教师:“你现在安全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