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说过他没办法进入现实,影响现实。
起初陆昭是相信的,后来他就不信了。
陆昭从来不看一个说什么,而是看他能做到什么。在防市的时候,师父能出手打死水行巨兽,说明他是可以影响现实的。
。。。
我坐在沙发上,茶杯里的热气缓缓升腾,在空气中划出细长的曲线,像某种未完成的符号。窗外那株刚破土的言草幼苗微微摇曳,嫩叶边缘泛着极淡的银光,仿佛它从诞生之初就携带着某种古老的频率。我凝视着它,心跳与它的摆动逐渐同步??一下,两下,三下……像是在回应某个遥远的节拍。
突然,手机震动了一下。
我愣住。那台早已关机、被遗忘在口袋深处的旧手机,此刻竟自己启动了。屏幕亮起,没有信号图标,也没有时间显示,只有一行不断闪烁的文字:
>“你听见了吗?”
我猛地站起身,后退半步,心跳骤然加快。这不是系统提示,也不是任何已知的应用程序界面。这行字像是直接写进系统的底层代码里,字体是手写的风格,笔画间带着轻微的颤抖,像是由情绪驱动而成。
我又看了眼阳台上的幼苗。它静止了一瞬,随即叶片轻轻翻转,露珠滚落,砸在麻布上发出几乎不可闻的一声轻响。
“听见什么?”我在心中默问。
几乎同时,手机屏幕上浮现第二行字:
>“那些不想被听见的人。”
我屏住呼吸。这不是林晚的声音,也不是小舟那种空灵的宇宙回响,而是一种更为沉郁、压抑的语调,像是来自地底深处的低语。每一个字都伴随着一阵微弱的电流感,顺着指尖蔓延至手臂,直抵胸腔。
我意识到??这是共感网络的“暗流”。
主流共感平台记录的是自愿分享的情绪波动,是光明面的情感共振。但在这之下,还存在着一个从未被命名的空间:那些拒绝接入、却被强行捕捉到的情绪残片;那些在沉默中溃烂的痛苦;那些因恐惧暴露而自我封锁的灵魂所释放出的杂音。它们像海底的暗涌,无声无息,却足以掀翻整片海域。
手机自动跳转到一张图像。
模糊的画面中,一间狭小的房间,墙壁贴满纸条,每一张都写着同一句话的不同变体:“我不该活着”“他们迟早会发现我是假的”“如果我能消失就好了”。镜头缓缓移动,最终停在一个蜷缩在角落的身影上??是个年轻女人,双手抱头,光环呈深紫色,近乎黑色,表面布满裂纹,如同即将碎裂的玻璃。
她的嘴在动,却没有声音传出。
但我知道她在说什么。
因为我的耳朵里,忽然响起了一段不属于这个世界的呢喃:
>“每天早上醒来,我都得重新学会假装快乐。笑要练习七次才自然,说话前要在心里过三遍‘正常人会怎么回应’。我不是病了,我是太清楚别人希望我成为谁……可一旦停下表演,我就不存在了。”
我的心狠狠一揪。
这不是个例。这样的声音,曾经淹没在城市的数据洪流中,如今却通过这株言草幼苗与我建立的微弱连接,找到了出口。
我低头看向茶几,发现原本干燥的麻布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潮湿。不是水渗进来,而是从内部渗出??无数细小的泪珠正从布料纤维中浮出,汇聚成一片湿润的痕迹。这些泪水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任何现存之人。它们是过去三年里,所有试图向共感系统呼救却被过滤掉的“无效情绪”的凝结物。
原来林晚说的没错??共感网络是有记忆的。
只是我们选择性地遗忘了那些不“美”的部分。
我伸手触碰那片湿痕,指尖刚触及,脑海中猛然炸开一段陌生的记忆:
冬夜,医院走廊,消毒水味浓重。一位穿白大褂的心理医生坐在值班室,面前连着三台共感监测仪。屏幕上跳动着不同患者的脑波图谱,其中一台突然剧烈震荡,标注为“E-7”的患者情绪值飙升至红色警戒区。医生迅速接通干预频道,准备进行远程安抚。
可下一秒,系统弹出提示:
>【内容判定:非结构性创伤|建议归类:日常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