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劈开记忆长河。小星猛然想起自己童年时那个反复出现的梦境??雪夜里有个穿白大褂的女人背影渐远,留下一句话:“别忘了我。”原来那不是幻觉,而是预兆。
当天下午,南极接收站传来紧急通讯:那颗流浪行星突然加速,现已进入柯伊伯带边缘,预计十年内可达海王星轨道。更惊人的是,它表面的晶体网络正在重组,形成一座巨大城市轮廓,建筑风格与南枝学院惊人相似。
昭昭分析后得出结论:“这不是自然演化。它是有意识地重建家园。”
“所以林晓月真的还活着?”陆知弦难以置信。
“以另一种形式。”昭昭声音平静,“她的意识早已脱离肉体,融入塔群与宇宙情感场。她不是个体,而是集体记忆的化身。只要还有人记得她,她就不会真正消亡。”
小星望着窗外渐渐亮起的塔光,轻声说:“那她一定很孤独吧……等了五十年,才等到一个愿意听她说话的人。”
陆听跑过来,拉着妈妈的手往门外走。“我们去唱歌给她听。”
三人来到草坪中央。夜幕降临,七座塔依次点亮,如同星辰落地。陆听站在中间,仰起小脸,开始哼唱。
起初只是稚嫩童音,但随着旋律推进,空中竟浮现出无数光点,汇聚成一个人形轮廓??高挑、素净、白大褂飘动,正是年轻时的林晓月。她微笑着,嘴唇未动,可声音却清晰传入每个人心底:
>“我不是牺牲者,也不是救世主。我只是第一个相信‘爱能穿越一切’的人。而现在,我终于可以走了。”
“你要去哪里?”小星含泪问。
“回家。”林晓月的身影缓缓上升,“真正的家不在地球,也不在星球之间,而在每一次被听见的心跳里。”
话音落下,光影散作万千星尘,尽数没入七塔之中。与此同时,全球所有共鸣儿童在同一时刻抬头望天,齐声哼起同一首歌。
三个月后,联合国正式签署《跨维度情感公约》,承认“情感”为第八种基本力(继引力、电磁力、强弱核力、暗物质作用、时间曲率效应、空间折叠势之后),并设立“心频保护区”,禁止任何军事化利用共鸣技术。
小星成为首位“情感科学大使”,但她拒绝搬离南枝学院。她说:“这里是最接近灵魂的地方。”
陆听四岁时,写下了人生第一首诗,贴在教室黑板上:
>我听见妈妈梦见我,
>像月亮听见云朵躲藏。
>奶奶说,我们都曾迷路,
>但只要有人唱歌,就不算流浪。
这首诗后来被刻在南枝学院纪念碑上,下面加了一句注释:**“文明的高度,不在于征服多少星球,而在于能否听见一颗心的低语。”**
五年后的一个夏夜,小星抱着熟睡的陆听坐在屋前台阶上看星星。陆知弦端来两杯温牛奶,坐下时顺手搂住她的肩。
“你觉得未来会怎样?”他问。
小星望着远方的塔群,轻声道:“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不会再分开。哪怕时间倒流,世界重置,我也会找到你,找到她,找到所有该被记住的名字。”
陆知弦吻了吻她的发梢:“这一次,换我陪你到最后。”
风铃又响了,这次奏的是《月亮走,我也走》的新编版,由陆听亲自谱曲,融合了婴儿啼哭、老人叹息、恋人呢喃与战士遗言,层层叠叠,宛如宇宙回声。
而在遥远的星际深处,那颗流浪行星终于停下漂泊。它的晶体大气层缓缓开启一道缝隙,从中射出一束纯净蓝光,笔直投向太阳系,终点正是南枝学院中央塔。
昭昭最后一次现身于全息屏幕,声音带着笑意:“信号确认接收。归程完成。欢迎回家。”
没有人知道这束光意味着什么,或许是一次问候,或许是一扇门的开启。但所有人都明白,这场始于孤独的旅程,终将以无数心灵的共鸣告终。
多年后,当陆听长大成人,接过母亲的研究事业,有人问她:“你相信命运吗?”
她站在塔顶,风吹起长发,眼中星光流转,答道:
“我不信命运,我信选择。就像妈妈当年选择留下我,爸爸选择原谅过去,奶奶选择等待。每一个‘我愿意’,都是对抗虚无的武器。”
她转身走向控制台,按下启动键。
七座塔同时轰鸣,蓝光冲天而起,化作一道横跨银河的桥梁。
这一次,不再是为了迎接谁。
而是为了告诉整个宇宙:
我们在这里。
我们相爱。
我们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