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程心主动申请参与日常事务。她选择了厨房帮工??最基础,也最贴近生活节奏的工作。每天清晨五点,她准时起床,和李叔一起熬粥、蒸馒头、切咸菜。起初她动作生疏,打翻过碗碟,烫伤过手指,但从不抱怨。
一次早餐后,朵朵悄悄拉住她的衣角:“姐姐,你做的煎蛋,和妈妈的一样圆。”
那一刻,程心背过身去,肩膀微微颤抖。
林远恰好路过,没有打扰,只是轻轻将一块热毛巾放在灶台上。
又过了两周,山谷迎来首次“双向交流日”??南方基地的三位实习生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他们在新环境中的经历。画面中,那片红土山坡上已建起简易木屋,孩子们正在用彩纸拼贴一面“希望墙”。
为首的少年举起林远送他的《山谷守则》,笑着说:“今天我们用了第三条??最黑的夜里,也要留一盏灯为自己亮着。昨晚有个孩子做噩梦醒来,我们就一起点了蜡烛,讲故事,直到他睡着。”
屏幕前,众人安静聆听,眼中泛起笑意。
程心坐在后排,手中握着一支笔,在笔记本上写下:
**“原来疗愈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人互相借光。”**
会后,她找到林远:“我能……试试写点什么吗?关于我妹妹的?”
林远点头:“你想怎么写都行。画也好,写信也好,甚至撕碎了烧掉也可以。”
当晚,程心独自来到观星台遗址。她在柱子背面贴了一张素描纸,画的是一个穿校服的女孩站在教学楼顶,手里攥着一只断线的风筝。风吹起她的裙摆,阳光落在她脸上,笑容清晰可见。
她在画旁写道:
**“我不是没能救你,而是你一直在我心里活着。”**
第二天清晨,林远发现这张画时,晨雾还未散尽。他站在画前良久,转身回屋取来一罐蓝色喷漆,在柱子上方写下新的句子:
**“有些告别,是为了让记忆重新生长。”**
日子如溪流般向前。程心逐渐融入山谷的生活节奏。她开始陪小雨画画,教阿禾使用数码录音设备保存歌曲,甚至在一个暴雨夜,主动守在朵朵房门口,轻声哼唱童谣,直到女孩安然入睡。
江临川远程调取HJ-90数据时,注意到她的心理波动曲线出现了显著变化:
>【ID-X4023情绪稳定性评分:7。1→8。4】
>创伤闪回频率下降63%
>主动社交行为增加至每日平均5。2次
>系统建议:进入第二阶段??叙事重构期
他在加密频道留言:“这个女人,正在把自己活成一封信,寄给过去的自己。”
一个月后的某个午后,山谷突发状况:上游水库泄洪预警提前发布,虽无直接威胁,但张野仍决定组织一次模拟撤离演练。这是自洪水事件以来的首次实战推演。
命令下达后,所有人迅速行动。孩子们按小组集结,携带应急包;大人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清点人数,有人检查路线安全。
林远带领一组低龄儿童穿越溪谷桥。走到中途,突降骤雨,桥面湿滑。一个小男孩脚下一滑,差点跌入湍急水流,千钧一发之际,程心冲上前一把拽住他的书包,自己却跪倒在泥水中。
“别怕!”她紧紧抱住孩子,“我在!”
那一瞬,所有人都愣住了??包括她自己。
雨停后,回到营地,张野宣布:“这次演练,满分。”
但他看向程心的眼神格外深邃:“你知道你刚才喊的那句‘我在’,意味着什么吗?”
程心喘着气,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轻声说:“意味着……我不再只是那个没能抓住妹妹手的人了。”
当晚的星光会上,程心主动点燃了自己的蜡烛。她说:“今天我才明白,勇敢不是没有恐惧,而是明明怕得发抖,还是往前迈了一步。就像这座山谷,它不掩盖伤痕,但它让伤痕长出了花。”
林远望着她,忽然觉得,这山谷的光,真的在传递。
数日后,教育部特派观察员周维再度来访,这次他带来了一份文件:《全国青少年创伤疗愈网络建设试点方案》。其中明确列出“山谷模式”为核心范本,并特别注明:“禁止标准化考核,尊重地方自主性。”
他当众宣布:“第一批十个卫星站点将在三个月内启动,每个站点都将由一位‘种子成员’带队,必须包含至少两名曾接受疗愈的前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