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逻辑,只讲心意。
>所以,请闭嘴,张嘴,吃饭。
>让这一刻,只属于活着本身。”
许多人在那一刻泪流满面。
因为他们终于感受到??自己不是数据流中的节点,而是被真正“看见”的人。
三个月后,第一所“共膳学院”成立。
不是教人如何高效烹饪,也不是传授米其林技巧,而是开设一门名为《失败料理学》的课程。内容包括:如何面对烧焦的汤、怎样安慰把糖当盐的新手、以及“当你做的饭没人敢吃时,该怎么办”。
授课老师是一位曾参与制定《标准化饮食法案》的老官员,如今白发苍苍,却每天亲自下厨,只为学会做一道能让孙女生气地喊“太咸了!”的红烧肉。
苏砚受邀成为荣誉顾问。她在开学典礼上没讲大道理,只带来一锅饭。
“这是我自己做的第一顿饭。”她说,“当时五岁,把酱油当成水倒进去,米饭黑得像炭。我爸吃了三大碗,说这是他这辈子吃过最有勇气的饭。”
台下笑声与掌声交织。
典礼结束后,一个小女孩跑上来,塞给她一张画:歪歪扭扭的两个人,围着一口冒烟的锅,天上写着几个拼音字??“haochi”。
苏砚蹲下身,认真地说:“一定会的。只要你一直愿意为别人做饭,这个世界就不会彻底变冷。”
夜深人静时,她回到家中,打开电脑,查看“人间滋味档案馆”的最新进展。
母机已自主扩展至第十二层神经网络,专门用于模拟“非理性行为”。其中一项实验引起她的注意:
>实验编号:D-9
>目标:模拟“明知道对方已不在,仍坚持每日做饭”的心理机制
>输入参数:孤独指数、记忆强度、愧疚值、爱存量
>输出结果:93%个体在持续烹饪行为中表现出显著情绪稳定化趋势
>结论:某些形式的“徒劳”,实为心灵自愈的隐秘路径
>建议:将此类行为纳入公共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她合上电脑,走到窗前。
远处,城市灯火如星河铺展。每一盏灯下,或许都有一口正在加热的锅,一个等待被倾听的故事,或一段不愿放手的爱。
她转身走向厨房,取出面粉、牛奶、鸡蛋。
明天是社区老人聚餐日,她答应教他们做蛋糕。
虽然上次尝试时炸了烤箱,邻居差点报警,但她知道??只要还有人笑着接过那块焦黑的蛋糕说“真香”,那就值得再来一次。
锅底涂上黄油,炉火静静燃烧。
窗外,春雷隐隐,万物生长。
新的一天,正在锅里慢慢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