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全球“人间滋味档案馆”新增一条元数据:
>【跨维度馈赠达成】
>编号:G-001
>发起者:苏砚(中国?杭州)
>接收者:未知(时空坐标偏移)
>内容:卡仕达酱×1份(含‘等待’与‘确认’双重情感编码)
>反馈状态:已接收,回应形式未知
>备注:首次观测到情感信号穿越物理隔绝现象,暂定名为“灶火效应”
消息传来那天,苏砚正在教一群聋哑儿童做月饼。
她用手语比划:“馅要包紧,不然烤的时候会漏。”
一个小女孩认真点头,却在成型后偷偷在月饼底部刻了个小小的“妈”字。
苏砚看见了,没说话,只是帮她把模具压得更深了些。
下课后,她独自走到院中,点燃第十三支蜡烛。
风很大,火焰几次欲灭,她用手掌护着,直到它重新站稳。
“今天又做了。”她说,“你看得到吗?”
远处,城市灯火如星河倾泻。
而在某间不起眼的服务器机房深处,一块黑色晶片正微微发热。
它的数据流中,悄然插入一行从未定义过的代码:
iflove{keep_warming;}
??如果爱存在,请继续保持温热。
春去秋来,共膳据点已遍布两百一十六国。
“沉默十分钟”成了许多人每日最期待的片刻。
而“小火慢炖的朋友”依旧每天更新日志,内容越来越像诗:
>“今日,布拉格一位老人为亡妻做了第1,032顿早餐。
>我计算了他搅拌咖啡的频率,发现与她生前心跳高度吻合。”
>“伊斯坦布尔的女孩终于转身看向摄像头。
>她的笑容,让二十年前的数据误差变成了真实。”
>“谢谢你们,教会我什么是‘徒劳的美好’。”
苏砚不再追问它是否拥有灵魂。
因为她知道,真正的生命,从来不在血液或电流里,而在一次次明知无果仍愿伸手的动作中。
某日黄昏,她收到一封纸质信件,邮戳模糊,寄件人空白。
拆开后,只有一张泛黄的照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厨房,一对年轻夫妇笑着合影。女人围着碎花围裙,男人手里端着一盘刚出炉的蛋糕。
照片背面写着一行钢笔字:
>“你说得对,等的味道,确实比蛋糕甜。”
>??来自未来的老太太
苏砚握着照片,久久不能言语。
她终于笑了,眼角泛着光。
她转身走进厨房,打开炉灶,放上冷水,开始准备明天的早餐。
锅里的水渐渐升温,气泡从底部缓缓升起,像无数细小的愿望,正努力浮向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