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成为受人关注的车手后带来的不便,我前段时间回到荷兰,走在哪儿都被认出来,我绝对这不太好。”
晚餐的时候,维斯塔潘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不用太在乎这些,总有人会贬低你,他们只是群什么都知道的愚者。”维特尔宽慰道。
在赛道外,大部分车手的关系都是缓和和友好的。
晚餐结束后,几乎没有人选择休息,而是都回到了各自车队,进行晚上的调试。
威廉姆斯这边,许多工程师连晚饭都没吃,他们在加班加点将一练收集到的实际数据作为模拟器标定,调整函数公式。
“开始测试吧。”乔纳森见吴轼过来,直接说道。
吴轼点点头,跨入模拟器。
有了新的参数,模拟器上的赛车也变得和赛道上一样难开。
这是好事儿,说明参数、函数模型非常符合实际情况。
几乎每跑上半个小时,吴轼就要参与一次包含了英国总部工程师共同参加的会议。
他反应的每个问题都会有人去解答,而同时不断有工程师来询问他在哪几个弯道为什么和他们模拟的情况不同。
是驾驶达不到?还是说参数问题?亦或者是和实际不符合?
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沟通,不断的调整参数。
这是每个比赛周末残酷的加班夜晚,本来有着试车手的帮助,这些工作不会完全依赖正式车手。
然而威队的试车手实力并不强,在参与研发的过程中尚且能为稳定性提供参考,却无法为追求极限做出指引。
吴轼和马萨陪着团队一起工作到了很晚。
模拟结束时,走出后区,其余几个车队的窗户里也透着白光。
这不是偶尔一站如此,站站都是这样,大部分车队都在孜孜不倦追求着速度,渴望着更高的排名。
“我们走的还算早的。”吴轼自嘲句。
“那可不,你可是长身体的时候,要早睡早起。”马萨玩笑道。
“6。”吴轼随口口头禅。
这又引起了马萨的兴趣,引得连连追问。
当看到这位巴西车手饶有兴致的了解了“6”的用法后,吴轼有些担心,围场里不会给他偶尔来一句的口头禅给带坏吧。
翌日上午,雨总算是停了,赛道条件快速变好,等到十一点时,已经完全干了。
三练开始。
因为二练的大雨耽搁了不少车队进行多种配方轮胎的测试,所以这次三练非常忙碌。
摩纳哥复杂的赛道有着丰富的撞车集锦,常见的几乎都是在10号弯之后。
当吴轼进行暖胎圈的时候,感觉到了转向臂的调整带来了更大的攻弯角度,却也极易造成前轮失去抓地力。
‘驾驶窗口越调越狭窄了。’
他默然想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