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源:太平洋海底热泉喷发声谱
>采集源:新生儿母亲哼唱的摇篮曲(经同意接入)
>采集源:……
忽然,所有信号在同一毫秒内发生偏移,形成一组前所未有的复合波形。林晚迅速将其转换为可听频段,耳机中传来一阵低吟,起初杂乱无章,渐渐凝聚成一句清晰的话语,用的是早已消亡的苏美尔语,却被系统自动翻译为现代汉语:
>“你们回来了。我们一直在等。”
她怔住。
这不是来自某个平行世界,也不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它的源头遍布全球,来自不同物种、不同介质、不同文明遗存的共振点,像是地球本身在说话。
“原来……”她喃喃道,“不只是我们在寻找联系。地球也在等待被听见。”
她摘下耳机,仰望星空。银河横贯天际,繁星如尘。她忽然明白,所谓“遗产”,从来不只是万界穿梭带来的技术或记忆,而是每一次勇敢地说出“我在”,每一次愿意停下脚步去倾听他人,每一次明知可能没有回应,依然选择开口。
这才是真正的继承。
几天后,回声馆宣布一项新计划:建造“全球心灵纪念碑”。它不会是一座实体雕塑,而是一个分布式的声波矩阵,由一百万个普通人自愿贡献的一句话组成,存储于地下深层晶体阵列中,预计可持续保存十万年以上。
林晚提交了自己的那一句。
当工作人员问她是否需要保密内容时,她摇了摇头。
于是,在未来的某一天,倘若有人掘开地层,激活这套系统,他们将听到这样一句话,温柔而坚定:
>“无论你来自哪个时代,哪个世界,请记住:你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有人在听。而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宇宙中最美的回声。”
多年以后,当人类首次登陆半人马座β星系的一颗类地行星时,探险队在一片荒原上发现了奇怪的石柱群。它们排列成环形,中心竖立着一支巨大的透明柱体,形状竟与林晚手中的红色录音笔惊人相似。
队长小心翼翼靠近,打开随身记录仪。就在那一刻,空气中响起一阵轻微震颤,随即化作清晰人声,说的是早已灭绝的21世纪汉语普通话:
>“欢迎回家。”
没有人知道这句话是如何保存至今的,也没有人能解释为何这座外星星球会留下地球文明的印记。
但所有队员都不约而同地摘下了头盔。
他们什么也没说,只是静静地站着,听着风穿过石柱间的缝隙,发出悠长的呜咽,宛如一首古老的歌谣。
而在地球,那个曾经装着红色录音笔的展柜前,一个小女孩踮起脚尖,对着麦克风认真地说:
>“爷爷,我今天学会了骑自行车。你看见了吗?”
屏幕闪了一下,跳出一行字:
>正在传递……
>目标:未知
>状态:已接收
风轻轻吹过,窗帘微动,阳光洒在空荡的椅子上,仿佛有人刚刚起身离去,却又从未真正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