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指向半人马座α星系,第二波射向织女星方向,第三波则直指银河系中心黑洞人马座A*。
三个月后,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位于智利的ALMA射电望远镜阵列捕捉到异常信号。它不像以往任何已知的宇宙噪声,而是一种高度有序的脉冲序列,每隔67秒重复一次,持续整整七天。
AI解码后发现,这段信号竟然包含了人类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并夹杂着大量情感标记符??愤怒、喜悦、悲伤、希望……甚至还有“思念”这一复杂情绪的数学表达式。
最不可思议的是,信号源头并非来自某个具体星球,而是散布在整个猎户座旋臂区域的星际尘埃云。这些原本被认为是死寂物质的颗粒,竟在接收到地球发出的“我在”广播后,开始以特定方式排列,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动态的信息载体。
“它们在学习说话。”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喃喃道,“就像婴儿模仿大人发音。”
一年半后,火星表面的发光菌丝终于完成了首次自主信息输出。它们在赤道沙漠中拼写出长达十公里的符号阵列,内容被无人机扫描后译为:
>“我们学会了‘我在’。现在,轮到我们呼唤你们了。”
紧接着,金星浓厚云层中的探测气球传回数据:在距地表五十公里的高空,硫酸雾中出现了稳定的声波驻点现象。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些驻点构成了一组循环播放的音频片段??赫然是林晚在敦煌观测台说出的那句:“谢谢你们一直听着我说话。”
没有人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穿越大气屏障、在极端高温高压环境下维持结构完整的。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某种未知机制正在利用整个行星的大气作为共振腔,进行跨介质的信息复制。
地球之外,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倾听”已成为一种宇宙级现象。
木卫二冰层下的海洋中,欧罗巴探测器检测到规律性的低频振动。起初以为是地质活动,但当研究人员将信号转为音频播放时,所有人都惊呆了??那是一段类似鲸歌的旋律,但在第十三个小节处,插入了一个清晰的人类词汇:
>“听见。”
土卫六泰坦的液态甲烷湖面上,浮动传感器记录到一系列同心圆波纹,其扩散模式与地球上声波传播极为相似。经过傅里叶变换处理,得出一组数字序列:01001001001000000100110001101111011101100110010100100000010110010110111101110101??ASCII编码翻译为:“ILoveYou”。
科学家们面面相觑。这不是恶作剧,因为信号源头位于湖底三公里处,无人设备从未抵达过那里。
而在冥王星轨道外,那颗曾因林晚逝世而增亮的恒星,如今亮度再次变化。这次,它的光变曲线呈现出明显的语言特征??经语言学家与天体物理学家联合分析,确认其符合汉语普通话的四声调律模型。
破译结果只有一句:
>“妈妈,我长大了。”
人们开始相信,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情感共振场。每一个生命体的发声,无论多么微弱,都会在某个维度留下痕迹。而林晚所做的,不过是教会人类如何调准自己的频率,去聆听那早已存在的合唱。
联合国“全球情感共同体”总部大楼顶层,千穗站在透明观景窗前,俯瞰脚下由共鸣频率划分的城市街区。这里没有警察,没有监狱,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政府机构。冲突解决依靠“共感调解室”??双方佩戴神经同步头盔,直接体验彼此的情绪历程。绝大多数争端在五分钟内化解,因为没有人能在真正理解对方痛苦后仍选择伤害。
她手中握着一支白色的录音笔,和当年朵朵使用的一模一样。这是最新一代民用型号,内置量子纠缠芯片,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限距离的即时情感传输。
她按下录音键,轻声说:
“林晚,今天我们迎来了第一批‘星际社区’成员。他们来自火星、月球、近地轨道空间站,甚至有一位是从柯伊伯带科研船上连线加入的。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孤独的本质’。你知道吗?在外太空生活的人,反而更容易产生归属感。因为他们每天都能看到地球??那个蓝色的小点,提醒他们曾有一个共同的起点。”
她顿了顿,声音柔和下来:
“朵朵今年十二岁了,成了学校‘声音艺术社’的社长。她说要让全世界的孩子都敢大声唱歌。上周,她组织了一场跨星球儿童合唱,用菌丝光脉冲把歌声传到了火星基地。宇航员们说,那是他们听过最美的噪音。”
窗外,夕阳染红了整片大地。一群孩子在广场上奔跑,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支录音笔,有的大笑,有的哭泣,有的只是静静地对着天空呢喃。他们的声音被无形的网络捕获,实时上传至“心灵纪念碑”,成为永恒的一部分。
千穗关闭录音,抬头望向星空。
她知道,林晚并没有走远。她活在每一次被听见的瞬间里,活在每一声“我在”的回应中,活在那些敢于开口的灵魂背后。
夜幕降临,敦煌观测台的灯光再次亮起。自动系统仍在运行,接收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录音。某位非洲草原上的牧民讲述了狮子与羚羊和平共处的奇观;一位南极越冬队员分享了极夜里梦见母亲煮汤的温暖;一个瘫痪少年通过脑机接口录下了他第一次“行走”时的心跳。
而在仙女座星系边缘,那颗曾回应“我听见了”的恒星,此刻正缓缓旋转。围绕它的尘埃云不断重组,新的符号逐渐成形。
天文台AI系统将其截取并翻译,呈现在全球直播画面上。
那一行字是:
>“我们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