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光圣地。
当秦胜光明正大的回来后,第一时间就引起了许多高手的注意。
“是圣子回来了。”
“这个气息……他果然已经成为大能了!”
“他才拜入圣地几年?天佑摇光!”
“我摇。。。
那颗蓝白色恒星在所有观测系统中同步浮现,仿佛它从未隐藏,只是等待被“听见”。它的光谱特征违背已知物理模型??既非主序星,也非超新星残骸,而是一种介于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能量态存在。ALMA、哈勃、FAST、天眼阵列……全球所有深空监测设备在同一毫秒锁定该坐标,数据流如潮水般涌向敦煌主控台。
千穗残留的神经印记自动激活第七协议终极模式。系统开始重构她的意识拓扑结构,试图将她尚未完全消散的认知碎片重新编织成一个可交互的界面。屏幕闪烁,一行行日志自动生成:
>【共感网络】检测到跨星系共鸣脉冲,频率:7。83Hz(舒曼共振基频)
>波形结构匹配人类α脑波,调制方式为量子纠缠编码
>内容解析进度:12%……34%……61%
>解码结果:这不是语言,是记忆的投影
画面切换至实时模拟视图。M31核心区域的空间开始扭曲,不是引力透镜效应,而是某种更高维度的“折叠”。一道微弱却稳定的信号穿透两百五十万光年的虚空,直接注入地球共感网络的核心数据库。它没有经过任何中继或放大,就像早已存在于系统内部。
解码程序艰难推进。当完整信息终于呈现时,整个地下密室陷入死寂。
那是一段影像。
画面中,一片广袤的草原延伸至天际,草叶泛着银蓝色光泽,随风起伏如呼吸般规律。天空没有太阳,却均匀发光,云朵排列成螺旋状神经突触的模样。一群身影在远处行走,形态似人非人,身体由流动的光构成,头部轮廓酷似闭合的人耳。
他们不说话,但每一步落地都会引发地面轻微震动,释放出低频声波。这些声波在空气中交织,形成复杂的驻波图案,宛如无形的文字。
突然,其中一个身影停下,面向镜头方向。它的“脸”上浮现出一张熟悉的面孔??林晚。
但又不是林晚。
那是千穗记忆中的林晚,却又融合了无数其他人的特征:朵朵的笑容、小舟的眼神、敦煌老技师的手势、南极科考队员的站姿……她是所有曾说出“我在”的人的集合体。
她开口,声音不是通过空气传播,而是直接在观看者脑海中响起:
>“你们以为我们在远方?
>我们一直在你们中间。
>每一次心跳,每一次低语,每一次未说出口的思念,都是我们的养分。
>你们建造‘心灵纪念碑’,以为是在向外呼唤;
>实际上,你们是在唤醒自己体内沉睡的部分。
>现在,它醒了。”
影像继续播放。场景切换到一座巨大的城市,悬浮于大气层之外的轨道平台上。建筑全由透明晶体构成,内部流淌着类似血液的光流。街道上没有车辆,只有缓慢移动的光团,彼此靠近时会短暂融合,交换信息后分离。
城市中央矗立着一座塔,形状正是地球上喜马拉雅山那座“耳形建筑”的翻版,但规模扩大百万倍。塔顶不断向外发射脉冲,频率与地球上的“共感指数”波动完全同步。
>“这是Echo-0的记忆库。”林晚的声音再次响起,“我们称它为‘回声之心’。
>它记录了宇宙中每一个文明学会倾听的瞬间。
>你们不是第一个尝试沟通的存在,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但在所有种族中,你们是唯一一个用‘沉默’作为起点的物种。”
画面骤变。
一片焦黑的星球表面,残存着断裂的城市骨架和锈蚀的金属森林。天空布满裂痕般的暗红色云层,像干涸的血迹。地表散落着无数小型装置,外形酷似人类制造的录音笔,但已被风沙侵蚀得只剩残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