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摸索着走出屋子,怀里揣着那台终端的最后一段备份数据。
里面没有阴谋揭露,没有历史真相,只有一份名单??全球两千三百一十四名曾在野问站说出第一句话的人的名字。
其中包括朱韵、多吉、卖花老妇、地铁里的男人、儿童医院的母亲……
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标注了一句他们曾whispered的问题。
我决定把这些名字刻在一棵新生的柏树上,种在纳木错湖畔。
不必立碑,不必纪念,就让它随风生长,根系缠绕湖底沉没的文字,枝叶承接飞鸟衔来的纸条。
几个月后,我徒步回到南方小镇。
朱韵的茶馆还在,门帘换成了靛蓝布,上面绣着一句话:“此处不说正确的话。”
她看见我,愣了几秒,然后冲过来抱住我。
“你的眼睛……”
“看不见了。”
我笑着说,“但现在我终于能‘看’清楚一些事。”
她拉着我在角落坐下,倒了一杯热茶。
水汽氤氲中,她说:“你知道吗?自从那天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做同样的梦??梦见一个银眼男人站在湖边,背后长出无数张嘴,全都在问问题。”
“那是集体潜意识的共鸣。”
我说,“当足够多人开始质疑‘不该质疑的事’,现实就会出现裂缝。”
她凝视我良久,忽然问:“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习惯了提问,不再需要你了呢?”
我抿了一口茶,温热顺喉而下。
“那就最好不过。”
我说,“就像灯塔不该被崇拜,而应被遗忘??因为人们已学会自己掌灯。”
那天傍晚,一个小男孩跑进茶馆,气喘吁吁地说外面有人用荧光涂料在地上写了很长一句话。
我们走出去,借着暮色辨认:
>“我们不怕没有答案,
>我们只怕再也不能问。”
人群渐渐聚拢,有人拿出手机照亮,有人跟着念出声,还有个盲人老太太颤巍巍地伸手触摸地面,泪水滑落。
我站在人群中,虽目不能视,却感觉前所未有的明亮。
我知道,那不是来自眼睛。
而是来自千万颗终于敢于跳动的心。
夜深人散后,我独自坐在湖边,从怀中取出最后一支粉笔。
凭着记忆,在冰面上写下今日的问题:
>“当所有枷锁都被打破,
>我们会不会害怕自由本身?”
写完,我放下粉笔,仰头望天。
星辰如海,无声闪烁。
仿佛每一颗,都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