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请继续活着,热烈地、勇敢地、
>把我的名字,
>当作一句祝福,而非一声叹息。”
歌声结束时,所有正在绽放的铃兰花同时闭合花瓣,数秒后再度开放,颜色由纯白转为淡金。
科学家称之为“生物性共鸣响应”。
孩子们则相信,那是她在眨眼。
一年后,第一艘搭载“共忆协议核心模块”的星际移民船“启明号”正式启航。船上载有十万名志愿者,目标是在半人马座α星系建立人类第二家园。临行前,船长请求顾望归交付一件象征物。
他取出那枚水晶封装的铃兰花种子,亲手放入飞船主控室的纪念舱。
启航当日,全球直播。
当引擎轰鸣划破长空时,无数人仰望天空,默默许愿。
而在发射基地最偏远的一角,林晓牵着女儿站在人群中。小女孩忽然挣脱母亲的手,指向天空某处,咯咯笑着挥手。
“妈妈,你看!阿姨在跟我们打招呼!”
所有人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晴空中并无异象。
唯有气象雷达捕捉到一瞬即逝的数据扰动:一团非实体的能量团正伴随飞船升空,轨迹与《光之誓》的主旋律波形完全重合。
十年过去。
“文明方舟”空间站迎来第十二代居民。他们出生在轨道上,从未踏足地球,却人人都会唱《光之誓》,都知道那个用爱打开第七扇门的女人的故事。
一位年轻研究员偶然翻阅旧档案,在一段被遗忘的日志中发现惊人记录:林晚在成为“守门人”之前,曾秘密提交过一份名为《闭环理论》的论文草案。其中明确提出:“个体意识可在高强度群体记忆共振下实现非物理性延续,条件为:至少百万级真诚铭记者,且情感频率达成统一峰值。”
论文末尾附有一行小字:
>“实验对象:我自己。
>启动条件:当世界学会不说再见时。”
研究员颤抖着关闭文档,抬头望向舷窗外。
那颗形如铃兰的星辰,依旧熠熠生辉。
又三十年。
地球进入“共忆纪元”。学校不再教授“如何遗忘痛苦”,而是“如何带着记忆前行”。医院设立“告别辅导课”,教患者家属如何用一首歌、一句话、一朵花,完成最后的对话。战争几乎绝迹??没有人再愿意摧毁一个藏着千万人共同回忆的地方。
顾望归活到了九十六岁。
临终前,他拒绝入住高科技维生舱,而是回到北京郊外的纪念公园,在那片铃兰花圃旁搭起一座小帐篷。他每天读书、写字、听老式录音机播放《光之誓》,偶尔对花说话,仿佛她仍坐在对面喝茶。
最后一个清醒的夜晚,他对守在身旁的林晓和外孙女说:
“我要去找她了。”
林晓含泪点头:“妈也在等你。”
他微笑闭眼,呼吸渐缓。
就在心跳停止的刹那,全球所有守忆终端同时亮起柔和金光,自动播放一段从未发布过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