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带讲解的公开排演与观摩演出。
这些内容,并不是为了让他们重新“证明自己有多强”。
真正的目的,是让评审组与策划团队看到??
在不同音乐场域中,他们的艺术特性是如何自然显现出来的。
不是只看谁弹得更快、更稳、或更精彩,
而是观察他们:
在独奏中是否具备完整的个人声音,
在合作中是否能融入集体结构,
在风格转换下是否还能保持自己的音乐立场。
这个阶段,不再强调技术极限,
而是更接近于一次艺术画像的构建。
他们会被放进完全不同的音乐情境中,
让音乐本身去暴露答案。
谁能在旋律、节奏、结构甚至压力的更替下,
始终保持自我表达的一致性,
谁又只在固定环境中才能成立,
都会在这一阶段里逐渐显形。
学院训练期,看起来像课程,
本质上却更像一次公开的艺术试炼。
它并不是削弱比赛张力,
而是将竞争从“胜负”拉向“本质”。
学院坐落在城市东侧,靠近河道。
老楼翻新后的立面依旧保留着原本的砖红色,门前的树林在冬末的风里轻轻摇晃。
大厅入口贴着今天的课程表。
江临舟推门进去时,时间是早上九点零七分。
大理石地面比外面低了两度,脚步声在走廊里变得格外清晰。
空气里没有舞台那种厚重的气味,只有旧木头,书本和钢琴混在一起的冷香。
这是是一间小型公开课教室。
空间不大,却很高
左侧两排阶梯式座席,右侧靠窗放着一架保养得极好的施坦威钢琴,外侧还有几架练习琴安静排列。
墙上没有标语,也没有比赛海报。
只有一排历届毕业生的黑白照片,其中不少名字,江临舟在琴谱上见过。
他坐到中间第二排,放下谱子。
陈雨薇已经在前排,背挺直,手按在乐谱上。
伊万坐在靠窗的位置,低头指尖轻轻敲着节拍。
埃琳娜的位置在最左侧,端坐,几乎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