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课程进入另一阶段。
大师班仍然继续,
但节奏已经明显发生了变化。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
这几天之后,就是正式的学院演奏会。
严格来说,它并不是比赛。
没有排名,也没有名次。
更没有评委打分。
但所有人心里都明白:
在这种地方举办的音乐会,从来不是“只是演出”。
它更像是一种公开呈现。
是展示,也是审视。
场地由学院统一安排,
音乐厅不大,却有自己的声学系统和固定的听众。
往届的学员、老师、赞助方代表,
都会来听。
所以从准备的那一刻开始,
整个氛围就不再只是“课堂”,
而是向舞台靠近了。
课程表也随之调整。
大师课仍旧每天进行,
但不再是随意选段。
每个人必须正式提交自己在演奏会上的曲目:
包括时长、乐章,是否完整演出。
由学院统一排演时间与出场顺序。
江临舟拿到安排单的时候,
发现自己的场次被排在晚上第三段。
时长十五分钟,
内容为一首李斯特练习曲加一段抒情性曲目。
不是最长的一场,
但也不短。
这几天,大师课的内容,
也开始完全围绕这些“将要交出去的东西”展开。
教授们不再从技巧出发,
而是不断提醒他们:
“你现在谈的不是课堂练习,
而是一个观众会听完,带走的音乐片段。”
这句话很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