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间,罗旭有些发懵。
对,五姐不但经营手段好,能拿捏各种来路的客人,而且还自己组建了一支明灯暗哨的队伍,这支队伍囊括了鉴宝高手、破局高手,还有专业的奇人打手。
而金常青敢换掉她,自然也不会毫无准备,除了让自己的小母狗上位,肯定也在安保方面进行了新的建设。
只不过罗旭没想到,金常青请动的安保,竟然是地下界的大姐大,何丽!
何丽的实力罗旭是知道的,当初从梁长发手里要人,甚至让金三爷也不敢对她轻易动怒。。。。。。
沈知微递交申请的第七天,联络站仍未回复。她每天清晨六点准时坐在那台老式接收器前,手指悬在启动键上方,却再未见屏幕亮起。窗外的城市依旧运转如常,地铁轰鸣,广告屏闪烁,人们戴着降噪耳机匆匆穿行于玻璃幕墙之间。秩序井然,仿佛什么都没变。
但她变了。
她的公寓里多了一面镜子??不是为了照脸,而是用来练习说话。她站在镜前,一遍遍重复那个梦中的句子:“对不起。”起初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说到第三十七遍时,眼泪突然涌出,她不得不扶住桌角才没跪下去。这不是软弱,而是一种久违的清醒,像是被封存三十年的感官终于重新接通了血肉。
她开始翻阅旧档案,那些曾被她亲手签署封存的“意识污染者”案卷。名字、年龄、梦境记录、共感波形图……她读着读着,竟在一份十九年前的报告中看到了自己的笔迹:“该个体思想波动异常,建议永久隔离。”而那名“异常者”,只是一个十五岁的盲童,他在最后一次测试中说:“我听见城市在哭,可没人愿意停下来听。”
沈知微合上文件夹,指尖发抖。
那天夜里,她梦见自己走进一座没有墙壁的图书馆。书架无限延伸,每本书都在低语,内容各异,语调不同,有的愤怒,有的悲伤,有的只是静静地念着一个名字。她伸手想拿一本,却发现自己的手是透明的。一个孩子从书架间走来,约莫七八岁,穿着破旧的布鞋,手里握着半截竹笛。
“你关掉了太多声音。”孩子说。
“我是维护秩序。”她辩解。
“可秩序不该是死的。”孩子摇头,“周小满说过,真正的和平,是吵完架还能坐下来吃饭。”
她猛地惊醒,冷汗浸透睡衣。窗外,一道银灰色的光悄然掠过云层,如同呼吸般一闪即逝。
第二天,她去了城郊的精神康复中心??那里曾是静音协议执法局的附属机构,专门收容“共感失控者”。如今已改为开放式疗养所,由前研究员李婉主持。李婉曾是沈知微的同期,两人因理念不合断交多年。当她在门口看见沈知微时,只淡淡说了句:“你迟到了二十年。”
“我知道。”沈知微低头,“但我来了。”
她们并肩走过长廊。房间里的患者不再被束缚,许多人戴着轻型共感环,在画板上涂鸦、低声吟唱,或只是安静地闭目冥想。一个老人坐在角落,双手颤抖地拼接一块破碎的瓷盘,碎片上绘着星空。“他花了三个月记住每一片的位置。”李婉说,“他说这是他女儿五岁时打碎的,那时候他还吼她不懂珍惜。现在他想把它拼回去,哪怕永远缺一角。”
沈知微停下脚步。
“你觉得……我也能被拼回去吗?”她问。
李婉没有回答,只是递给她一副共感环:“试试看。”
接入的瞬间,她以为会遭遇风暴。可迎接她的是一片草原,夜空低垂,萤火虫般浮动着无数光点。每一个光点都是一段记忆、一句心声、一次未说出口的道歉。她看见一个小女孩躲在衣柜里写日记:“妈妈今天又喝醉了,她说我不该出生。”她听见一个男人在雨中打电话:“爸,我不是不想回家,我只是怕你又要问我什么时候结婚。”她甚至感知到一只流浪猫临死前的最后一念:“阳光真暖啊……”
她无法呼吸。
这些声音从未消失,只是被她亲手筑墙隔绝。她曾以为那是混乱,是危险,是必须铲除的“污染”。可此刻她明白,这正是生命本身??不完美,不稳定,却真实得令人战栗。
她摘下共感环,脸色苍白如纸。
“他们每天都活在这种‘混乱’里?”她问。
“我们所有人都是。”李婉说,“区别只在于,有些人选择听见,有些人选择装聋。”
离开前,她在登记簿上签下名字,申请成为志愿者。李婉看了她一眼:“你知道第一天要做什么吗?”
“听。”沈知微说,“什么都不做,只是听。”
***
与此同时,西伯利亚气象站的匿名者再次上线。
这一次,他的脑波图谱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波动。频率稳定在**7。83Hz**??地球舒曼共振的基频,也是新生儿大脑最常出现的α波段。更诡异的是,他的意识活动呈现出分层结构:表层是平静的冥想状态,中层记录着大量碎片化记忆,而深层……竟与周小满遗留的原始意识波形重合度飙升至**91。2%**。
林晚盯着数据,心跳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