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我要当大官 > 第二百三十六章 崇宁帝见闻(第1页)

第二百三十六章 崇宁帝见闻(第1页)

一路上兵荒马乱,崇宁帝第一次看到他治下的民间景象,在经过河北时那荒闫曼草的农田,残垣断壁的村庄,路边随处可见的尸骸,仿佛一阵阵阴风一样,吹进他的骨头缝儿里。

往日里的一串串数字,以如此具象化的景。。。

雨季的滇南,空气湿得能拧出水来。杨素梅蹲在难民营学校的厨房外,用竹片刮着木薯皮,指尖被泡得发白起皱。孩子们围着一口铁锅打转,争抢着要搅动那锅稀粥。她抬头看了看天??乌云压着山脊,像一块沉甸甸的铅板,迟迟不肯落下第一滴雨。

昨天夜里,又有一个孩子失踪了。不是逃走,也不是病死,而是被边境巡逻队带走了。没人知道去了哪里,只留下一双小布鞋,摆在教室门口,像是某种沉默的祭品。

她把木薯丢进锅里,站起身拍了拍裙角的泥。讲台上,《四季童话》翻开到第三章《春天的风筝》,一页纸被风吹得轻轻颤动。有个小女孩正用蜡笔给书里的布偶涂颜色,涂得很慢,一笔一划都带着敬畏。她忽然抬头问:“老师,布偶真的会记住我们吗?”

杨素梅没回答。她走到窗边,从怀里掏出那只铜铃,轻轻一摇。声音清越,穿过潮湿的空气,在屋檐下盘旋一圈,惊起了几只麻雀。

这铃声已成了这里的暗号。每日清晨,只要铃响三声,就代表安全;两声,表示有陌生人靠近;一声,则是警告??立刻藏书、熄灯、散开。

可今天,她刚收起铜铃,远处却传来第四种声音:一阵低沉的咳嗽,断断续续,像是有人故意控制节奏。

“咳……咳咳……咳。”

她浑身一僵。

这是“检查站咳嗽事件”中出现过的信号模式。三年前,在通往腾冲的路上,一名老妪正是用这种咳嗽引开了监视者,才让她带着铁盒逃出生天。苏婉后来确认,那是“静默信使”内部的接头暗语,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地下识字运动时的通风方式。

而现在,这声音竟出现在缅甸边境的一片雨林边缘。

她悄悄推开后门,沿着泥泞的小路往林子走去。咳嗽声越来越近,最终停在一棵老榕树下。那里站着一个穿黑布衫的女人,背对着她,手里拄着一根竹杖。

“你是谁?”杨素梅低声问。

女人缓缓转身。脸上皱纹如刀刻,左眼浑浊失明,右耳缺了一角。但那双眼睛,锐利得不像属于一个老人。

“你不记得我了?”女人声音沙哑,“八九年春,昆明师范附中礼堂,你躲在后台听我讲课。我说:‘历史不是装饰墙的挂画,而是踩在脚下的地基。’”

杨素梅呼吸一滞。

那是她高中时听过最震撼的一堂课。那位女教师只讲了一周就被调离,从此杳无音讯。档案上写着“精神异常,强制休养”,但她一直怀疑对方是被迫消失。

“您是……林昭华老师?”

女人点点头,从怀中取出一本薄册子,封皮已被雨水浸透,字迹模糊不清。“这是我最后一篇教案。没能讲完。现在,交给你。”

杨素梅接过,手指微微发抖。“为什么是我?”

“因为你没闭嘴。”林昭华盯着她,“你在云南跑了一年,把书送到三十多个村寨,让三百二十七个孩子背下了第一章。更关键的是??你让岩聪的名字活了下来。”

提到岩聪,杨素梅心头猛地一揪。

“他还活着吗?”她忍不住问。

林昭华沉默片刻,从竹杖底部拧开一段暗格,抽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个年轻男子,站在一所破旧小学前,手里举着一块木牌,写着:“今天,我们学《四季童话》。”

正是岩聪。

但他身后那栋房子,屋顶塌了一半,墙上刷着红漆大字:“非法传播违禁读物,查封!”

“他被捕那天,坚持把最后一本书塞进炉膛烧掉。”林昭华低声说,“他说,‘火能毁书,但烧不掉记忆’。狱中三年,他每天默写一遍《四季童话》,写在牢房墙壁上,写完就用指甲刮掉,再重写。直到第四年春天,一场地震震塌了监舍外墙……他爬了出来,但腿废了。”

杨素梅眼眶发热:“他在哪?”

“云南西部,怒江边上一个小村子。他改名叫‘阿岩’,装作哑巴,在小学当杂工。没人知道他是谁,也没人知道他每晚都在教孩子盲文。”

她终于明白,那个举着笔记本的驼背老人,为何说“岩聪还在路上,只是换了个身子走”。

原来,他们从未真正失去他。

林昭华临走前留下一句话:“告诉苏婉,‘母亲名单’上有七十九人还活着。她们分散在全国各地,有的在养老院扫地,有的在菜市场卖菜,有的在幼儿园做饭……但我们都在等一个信号。”

“什么信号?”

“当孩子们开始自发讲述故事的时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