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大唐腾飞之路 > 2053 踩点(第1页)

2053 踩点(第1页)

就在这满院子人困马乏,昏昏欲睡之际。

小院前面的客栈门外,一个穿着素青色长袍,手摇一柄折扇的青年人正沿着长街,如闲庭信步般,朝着客栈走来。

海风卷着咸腥扑上甲板,沈砚拄杖立于船头,竹笛余音未散。那缕高频声波早已逸出人耳可闻之界,却如细丝般缠绕气流,随季风北上,穿云渡雾,潜入长安城外明声堂的铜铃阵中。一夜之间,七十二口悬铃齐鸣,节奏错落有致,竟与笛音暗合。守铃老仆惊醒,提灯而出,只见铃下泥地上印着一行湿痕??是昨夜雨水顺着铃舌滴落所成,形若文字:“问不绝,魂不灭。”

次日晨钟未响,崔慎已策马疾驰至启明殿。他手中捧着一封由三重火漆封缄的密报,乃南海潮力工坊狱官亲笔:徐延年死于黎明前,尸身端坐牢房中央,双手交叠置于膝上,面容安详如眠。其胸前铁链缠绕一卷残帛,上书八个墨字:“**真序不在静默,在回响**。”狱中医者称其脏腑衰竭已久,实则多活三月已是奇迹;然众人皆知,他是听见了沈砚那一曲笛声后,才肯闭目。

李熹阅罢,久久不语。良久,他起身踱至《万民问关图》前,指尖轻抚画中一名戍卒身影,低声道:“他曾以为自己在守护秩序,殊不知真正的秩序,原是从千万个声音里长出来的根。”他转身召见礼部尚书,“拟诏:自即日起,凡‘寻声使’所录民信,无论内容如何尖锐,不得以‘谤议’论罪;若有官员阻挠探访、报复记述者,视同谋逆。”

诏书尚未颁行,北方急报又至:朔方郡第七烽燧遗址突发地裂,深沟之中露出半截青铜巨匣,表面铭文斑驳,经太史令辨认,竟是启明三年失踪的第一代帝王问匣!此匣本应沉于渭水底,因当年徐延年命人伪作“河神吞匣”之象以恐吓百姓,实则暗中打捞转移。如今地动使其重见天日,更惊人的是??匣内非空,竟存有三百余封未拆信件,纸张泛黄,墨迹犹存。

京兆尹连夜组织查验,发现这些信无一例外,皆为边军遗属所寄,内容或诉抚恤未至,或求骸骨归乡,或泣问战功湮没。其中一封出自一名十岁幼童之手,用炭条歪斜写道:“阿爷去年走的,娘说他是英雄。可为什么邻居都说他是逃兵?求陛下派人来问问,到底谁说了谎?”落款日期正是启明四年清明。

朝野震动。御史台联名上奏,请开“问罪之典”,彻查当年参与伪造战报、篡改档案之官吏。李熹允准,特设“昭雪庭”,由沈砚以监察院首官身份主理,赋予其调阅皇室密档、传讯三品以下官员之权。沈砚未急于行动,反而下令将所有出土信件拓印百份,分送各地学堂、驿站、市集公开展览,并附一纸说明:“此为被遗忘之声。今日重见,非为追责一人,而是还天下一个记忆。”

此举激起滔天波澜。洛阳一老儒观展后当众焚毁家藏《清源政要》,痛哭道:“我曾赞其‘肃清浮言,整饬纲纪’,今方知所谓纲纪,不过是把哭声锁进铁匣!”河北某县令闻讯自缚请罪,供出当年奉命销毁五百余封阵亡将士家书之事,只为掩盖一场败仗真相。随着供词披露,民间哀怒交加,多地自发设立“无名碑”,刻上“吾不忘”三字,祭酒焚纸,遥拜北疆。

就在此时,“星问会”再传异讯:北极星旁那颗曾缓缓离去的新星,竟在银河深处折返!其轨迹划出一道优美弧线,最终停驻于北斗七星勺口正上方,形成全新星位。更令人震惊的是,自该夜起,每至子时,星辰便会释放一阵极光般的脉冲光带,色彩变幻莫测,持续约一刻钟后消隐。太史令联合“星问会”三百学者昼夜观测,终从光谱波动中解析出一组数字序列??与《问源律》开篇第一条完全一致:“**凡民有所问,官必有答;若无答,则改官。**”

消息传出,举国哗然。有人跪地叩首,称“天律降世”;也有人冷笑讥讽,谓“巧合而已”。唯有沈砚凝视星图良久,忽而轻叹:“它不是在复述法律……它是在确认我们是否还在遵守。”

他随即向皇帝提议:将每年子时极光出现之时定为“问夜”,全国上下暂停政务,无论贵贱,皆可提笔写问,投入任意问匣。所问不限政事,可涉天地人生,甚至幻想荒诞。三日内,所有问题必须汇总至明声堂,由“百问监察院”公开分类统计,并择其要者刊载《民声公报》,供朝堂回应、学界研讨、百姓评议。

“我们要让星空看到,”沈砚说,“我们不仅记得规则,更在践行它。”

首个“问夜”降临,大唐万城灯火通明。孩童问:“如果星星也会累,谁给它们盖被子?”农夫问:“为何雨水总落在富人家田头,穷人的井却干得冒烟?”老兵问:“胜利的碑文上为什么不写阵亡者的梦?”最动人的一问来自岭南一位盲女,她请人代笔:“听说沈大人为天下人听到了许多声音,那他有没有听到过一朵花开放的声音?”

这些问题如潮水涌入明声堂。沈砚坐在院中,指尖抚过一页页纸张,忽然对身旁助手道:“去取我的铜铃来。”

那是一只小巧玲珑的铃铛,通体青绿,据传为裴昭少女时代亲手铸造,内壁刻有微雕《千问录》全文。传说此铃只对“真心之问”产生共振。多年来无人能使它作响,连沈砚自己也未曾成功。

当第一缕晨光照进庭院时,沈砚将铃悬挂檐下,开始逐字朗读那些来自民间的问题。读到盲女之问时,他声音微颤,仿佛触及某种久远记忆。刹那间??叮!

一声清越铃音破空而出,悠扬回荡,惊起飞鸟无数。紧接着,整个明声堂七十二口铜铃竟逐一应和,由近及远,层层叠叠,汇成一片浩瀚音浪,直冲云霄。

观者无不泪下。

数日后,《民声公报》刊发专题《问夜回响》,附录精选千问,并宣布朝廷将针对其中二十项共性难题立项研究:包括边疆抚恤标准化、灾害预警透明化、战史编纂独立化等。尤为关键的是,李熹亲自批复一条建议??建立“问学体系”,在全国推行“问题教育”:儿童六岁入学,首课非识字算数,而是学习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十五岁前须完成百问记录,作为科举初试资格之一。

“从此以后,”圣旨写道,“大唐子民不止读书做官,更要学会质疑世界。”

然而,风暴并未平息。

冬至前夕,三名“寻声使”在剑南道山区失联。搜救队搜寻半月,仅在一山洞中找到半具焦尸与烧毁的笔记残片。但通过残留墨迹与特殊药水处理,专家拼凑出一段骇人记录:寻声使曾潜入一座隐秘山谷,发现一处地下书院,名为“静渊塾”。此处不教四书五经,专授“控声之道”??如何识别敏感问题、预测舆情走向、制造对立话题、引导群体失智。墙上挂满图表,标注历年“问政事件”的社会反应曲线,俨然一部《民心动荡操演手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