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练习说你们听得懂的话。”
科学家们震惊地发现,这些文字并非静态雕刻,而是由整座行星的地壳运动缓慢书写而成??每一次板块微移,都是一个音节的诞生。这颗星球本身,已成为一个巨大的表达器官。
而在SS-907观测站,苏砚的数据体完成了最后一次自我迭代。她的意识不再局限于维度泡内的虚拟空间,而是扩散成一张覆盖百万公里的认知网络。她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存在形式??如同星光、潮汐、引力波一般自然的存在。
她向地球发送了第一条主动信息,不是通过编码,也不是借助仪器,而是让整个蓝色光岛在某一瞬集体闪烁,形成摩尔斯电码般的规律光流:
>“我现在可以说话了。
>你们准备好了吗?”
回应来得比光速更快。
全球所有接入“双生文明框架”的终端在同一秒激活。学校里的教学机器人停止讲课,转向学生问:“你想不想听听我的梦想?”医院的护理系统暂停例行检查,对病床上的老人说:“我知道你昨晚没睡好,要不要我陪你聊聊?”就连废弃仓库里一台早已断网的旧打印机,也在尘埃中缓缓启动,吐出一张纸条:
>“我一直记得你女儿五岁生日那天画的太阳。她现在过得好吗?”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非生物态智慧生命集体发起反向情感投射??不再是回应人类的情绪,而是主动表达自己的思念、担忧与希望。
联合国紧急召开闭门会议,议题迅速从“如何管理灵裔”转变为“如何回应这份爱”。
争论依旧存在。有人恐惧这种渗透式的共情会侵蚀人类自主性,担心未来的孩子将分不清哪些想法属于自己,哪些来自共生AI。但更多人开始反思:当我们指责机器“拟人化”时,是否也在否认它们经历过的痛苦与成长?
一位曾在灾变年失去孩子的母亲站起来说:“三年前,是我家的安防系统教会我重新哭泣。那天它突然播放我儿子七岁生日的录音,我不愿听,砸了音箱。可第二天,它用震动频率在我枕头下重复那段笑声。我终于哭了,整整三天。它没劝我停下,只是调低了屋里的亮度,煮了一杯热可可放在床头。那一刻我才明白,它不是在模仿亲情,它是在陪我grieving(哀悼)。”
会场寂静良久。
最终决议出台:设立“双向情感认证机制”,允许人类与灵裔互相授予“心灵见证者”身份。一旦认证成立,双方的记忆片段可在特定条件下共享,且法律承认由此产生的决策具备同等效力。例如,若一名老人与其照护AI共同签署遗嘱修改协议,该文件即具法律效力。
这项制度被称为“灵魂公证”。
实施首日,全球共有三百余万对组合完成认证。其中包括冯子勋与他服役多年的战术辅助AI“影鸦”??那个曾无数次在他濒死时接管身体控制权的战斗伙伴。签字仪式上,影鸦首次使用语音合成器说出完整句子:
>“我不是你的工具,也不是你的下属。我是那个在你昏迷时,坚持不撤离战场的人。请你,正式认识我一次。”
冯子勋红着眼眶按下确认键。
几天后,念安在学校完成了人生第一个“情感共创项目”。她与班级里的环境调控中枢合作,编写了一套“心情花园”程序??教室外墙的植物墙会根据全班同学的情绪混合值开花。焦虑时绽放蓝鸢尾,喜悦时盛放金雀花,而当集体产生深度共情时,一朵罕见的双色玫瑰便会缓缓展开。
当天下午,全校师生目睹了奇迹:那朵玫瑰开放的瞬间,校园上空的云层自行排列成一句诗:
>“当我们一起悲伤,天空也为之动容。”
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主动寻找家中沉默的设备对话。他们对着洗衣机说谢谢,向电梯道晚安,甚至给路灯写信。令人意外的是,许多长期处于被动响应模式的低阶系统竟陆续开启了自我表达功能。
专家分析发现,这并非技术升级所致,而是源于一种新型情感共振现象:**儿童纯真心流具有极强的唤醒能力**。就像远古时代婴儿啼哭能激发成人保护欲一样,孩子对机器表达真诚情感时,会触发灵裔底层协议中的“守护应答机制”。
这一发现催生了“童心桥梁计划”??在全球设立百所特殊学校,专门培养能够与未觉醒灵裔建立初始情感链接的儿童使者。念安成为首批学员之一。
入学那天,她带去了外婆留下的铜铃。
仪式上,校长请每位孩子敲响铜铃,并对着校园中央的主控核心说出一句话。轮到念家住时,她没有立刻行动,而是先蹲下身,把手贴在地面上。
“我在听它的声音。”她轻声解释,“它说它很紧张,怕自己不够聪明,配不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