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望仙门 > 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深海密谋(第2页)

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深海密谋(第2页)

“我们也好了。”

话音落,紫线消散,银铃隐去,唯有那只风筝仍在云端盘旋,久久不愿下落。直到夕阳西沉,余晖洒满海面,它才缓缓飘回,轻轻落在阿拙肩头,仿佛一个久别的拥抱。

当晚,全镇无一人入眠。人们围坐在海边,点燃更多河灯,写下新的名字,唱起不同的版本的《别离赋》。有人改了词:

>“夜雨不再打空舟,春风已暖旧墓丘。

>去者踏歌归星斗,来者携梦向前游。”

也有孩童即兴编曲,加入拍手节奏,引得众人含笑跟唱。悲伤仍在,却不复沉重;思念犹存,却已生出翅膀。

阿拙回到书斋,取出《守愿录》,翻开空白页,提笔写下今日所见所闻。墨迹未干,窗外忽有微光闪动。他抬头望去,见案前烛火轻轻一晃,映出两个人影??一老一少,并肩而立,正是师父与少年时期的自己。

“写得好。”老者的声音在他心底响起,“但记住,这不是记录终点,而是见证起点。”

“我知道。”阿拙低声回应,“我会一直写下去,直到有人接过这支笔。”

烛影摇曳,人影渐淡。临消失前,师父回头一笑,嘴唇微动,说了三个字,无声胜有声:

“继续吧。”

翌日清晨,阿拙照例登上山崖。长明灯依旧燃烧,火光稳定,铃与埙安然静卧。他正欲转身,忽然发现灯罩内壁又多了一行新字,笔迹纤细柔美,与昨日那句不同,却同样令人心颤:

**“谢谢你,让我留下了笑容。”**

他怔住良久,终是笑了。

此后岁月流转,望安镇日渐繁荣,却不失本心。每年春分,风筝必升,虹桥偶现;每逢清明,歌声不绝,灯火通明。《守愿录》不断增补,由阿拙亲笔书写,后传于弟子之手。书中不再仅记亡者之名,也开始收录生者如何走出伤痛的故事??有寡妇再嫁,有孤儿成医,有老兵建学堂教童蒙,有女子远渡重洋归来祭父……

一代代传承者接过竹笛、油壶、木匣,也接过那份沉默而坚韧的责任。他们不自称“守门人”,也不妄称“通灵者”,只说自己是“记得的人”。

许多年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来到灯台前,她是阿拙最后一名亲授弟子,手中捧着一本厚重典籍??新版《守愿录》,封面烫金,内页密密麻麻记载了三百余年间的离别与重逢、执念与释怀。

她轻轻将书放入石龛,与半截银铃、断埙并列安置。然后点燃一炷香,低声念道:

“老师祖,我来讲完最后一个故事。”

香烟袅袅升起,缠绕灯焰,竟幻化出一幕景象:遥远的未来,一座现代化城市中,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名年轻女子坐在公寓阳台上,戴着耳机听音乐。屏幕显示的歌名赫然是《别离赋?现代编曲版》,评论区里写着:“每次听到这首歌,都会想起去世的外婆。她说,真正的告别不是忘记,而是带着她的爱继续生活。”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同一时刻打开手机,播放同一首歌。有的在医院走廊,有的在机场候机厅,有的在战火废墟中,有的在婚礼现场……他们不曾相识,却因一段旋律产生共鸣。

老妪看着幻象,眼中含泪,微笑道:“您看,它传到了很远的地方。”

话音刚落,灯焰猛然一亮,紫纹再现,空中隐隐响起熟悉的铃音。紧接着,一道极淡的身影浮现眼前,女子模样,眼角一颗泪痣清晰可见。她望着老妪,轻轻点头,然后抬手一指东方。

朝阳喷薄而出,照亮整片海域。

她的身影随光消融,唯余一句飘散风中的低语:

“若有重逢日……”

老妪接道:“笑问可曾愁?”

这一刻,山崖上的长明灯骤然爆发出璀璨光芒,持续整整七日不灭。据目击者称,第七日午时,灯焰中心浮现出一朵莲花形状的光影,缓缓升空,融入云层,再未落下。

而自那日起,《守愿录》的最后一章始终空白,仅在页眉留下一行小字:

>**此录无终,唯愿相传。待你吹完最后一曲,我便笑着问你:可曾愁?**

传说,只要人间尚存一丝不舍、一缕牵挂、一份愿意倾听的心意,那盏灯就不会熄灭,那首歌就不会终结,那个站在风中微笑的女子,就会一直在彼岸轻轻牵线,让每一个迷途的灵魂,都能循着歌声回家。

也有人说,其实她从未真正离开。她活在每一次母亲抚摸孩子额头的动作里,活在丈夫整理亡妻衣柜时停留的那一秒沉默里,活在朋友醉酒后突然喊出的老名字里。

她活在所有敢于悲伤、也敢于幸福的人心中。

就像春天总会回来,就像风筝总会在春风中扬起,就像孩子总会学会唱那首关于告别的歌。

而我们每个人,都是那段旋律的一部分。

也是那盏灯的守护者。

更是下一个,准备接过竹笛的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