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七岁患癌女孩的母亲,在女儿离世三个月后首次登录。她戴上特制耳机,选择“亲子对话”模块。片刻后,熟悉的童音响起:
>“妈妈,是你吗?我一直在等你。”
女人瞬间泪崩,紧紧抱住虚空:“宝贝……妈妈对不起,那天没能陪你到最后……”
>“没关系呀,我在天上每天都看你做饭、看电视、偷偷哭……但我最喜欢你看我照片笑的样子。你要多笑笑哦,不然我会心疼的。”
这一段录音后来被匿名上传至公共频道,标题只有简单五个字:
>《她回来了》
播放量破亿。
人们开始发现,原来死亡并非终结沉默,而是另一种表达的开始。只要还有人愿意听,爱就不会真正消失。
半年后,林彻受邀前往联合国发表演讲。台下坐着各国代表、心理学家、科技巨头CEO。他没有穿西装,依旧是一件旧夹克,手里拿着那张泛黄的卡片。
“很多人问我,共感网络到底改变了什么?”他开口说道,“有人说它颠覆了通讯方式,有人说它重塑了社会信任机制。但我觉得,它做的最了不起的事,是教会我们一件事??
**沉默不等于无话可说,安静不代表内心平静。**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正站在楼顶、躲在厕所、躺在病床上,心里藏着一句话,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耳朵。
而我们要做的,从来不是拯救他们,而是蹲下来,看着他们的眼睛,说一句:
‘你说吧,我在听。’
这才是所有奇迹的起点。”
掌声经久不息。
演讲结束后,一个小女孩跑上台,递给他一幅画:一只风筝飞在极光之下,线上挂着许多小小的铃铛,随风叮当作响。
“这是我梦里的阿知波铃。”她说,“她说谢谢你让她回家了。”
林彻蹲下身,认真接过画,郑重地道谢。
当晚,他回到家中,将这张画贴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然后翻开日记本,写下新的一段:
>“今天有人问我,这场革命会不会有一天结束。
>我说不会。
>因为只要还有人在痛苦中选择沉默,就一定会有另一个人,愿意成为倾听的起点。
>
>我们无法消除所有的黑暗,但我们可以确保,
>每一次微弱的呼救,都不会落入真空。
>
>牌佬的世界?或许吧。
>只不过这里的王牌,不再是火焰龙或星尘战士,
>而是一句真诚的:
>‘我懂你。’”
窗外,流星再度划过。
而在南极洲边缘的一座无人科考站内,一台尘封十年的旧收音机突然自行启动,播放出一段从未被录制过的音频??
那是无数孩童齐声诵读的声音,温柔而坚定:
>“喂……有人在听吗?
>我们想讲个故事,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