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佑民与梁姻夫妇也赶在年底前算了一下账,赫然发现,他们以每斤红糖、沙糖、片糖各100文钱,糖冰980文的价格买入,再分别以110文、1080文的价格卖给外地的商贾,只需跑跑腿、动动嘴,就能从中挣得182。8万钱,这可比他们以前当代办挣得多了。
“只忙四个月,便能挣以往两年、三年才能挣来的钱,这糖利可真是高呀!”饶是见多识广的冯佑民也不禁惊叹。
梁姻道:“幸好当初决定了跟洲娘子合作,不然,这等好事哪轮得到我们?”
她又道:“听闻洲小娘子准备再买两百亩田,明年应该有更多糖产出,我们可得找好下家,否则这么多糖砸我们手里了怎么办?”
冯佑民思忖片刻,道:“这紫霜园的糖冰最是甘甜,这种甜仿佛是将甘蔗里所有的糖分都浓缩到了一处,不管是炖什么,味道都好极了,因此最受城里的富户喜爱。哪怕找不到外地的商贾,也不会砸在我们手里的。”
话虽如此,他往来于城乡之间半载,也发现了田间的甘蔗渐渐多了起来,明年只怕种甘蔗和制糖的糖户会进一步增多。到时候市面上的糖多了,糖就不再是稀罕物,价格自然会下降。
用洲渚那句话说,为了提高紫霜园的品牌竞争力,他们必然要形成稳定的产业链:上游原材料,中游生产加工,下游批发、零售。
上游和中游靠洲渚,下游则靠冯佑民,只要他这个批发商能打通其他的销售渠道,将这些人发展为老客户,那就不怕被别的糖寮比下去。
所以,从现在开始,先拉拢一波外地商贾,不断地提高紫霜园的口碑与名气,明年再找他们,他们才不至于全无印象。
想到这里,冯佑民又到津口溜达,看看有没有潜在的客户了。
与此同时,一位从占城回来,途径南康州,在港口停泊了数日,补充物资,顺便带点产品回去卖的商贾,在海上航行了半个月,终于回到热闹繁荣的广州。
津口的脚夫们从船上将货物搬运下来,堆放到附近的仓库里,等待市舶司的检验及收税。
等商贾交完税,又将这些货物卖到之前谈好合作的商铺时,距离他的船停泊又过去了数日。
在清点货物时,商贾突然想到了什么,一拍大腿,火急火燎地让人抬出几个大匣子里。
旁人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忙问:“怎么了?”
“我带了糖回来,在海上航行这么久,又堆放在海边的仓库里数日,如此潮湿,不知化了没。”商贾一脸心痛,他买这些糖可是花了不少钱的,要是化了,他得亏一半钱。
旁人笑他:“你为何想不开,要从占城那么远的地方买糖?”
“不是占城,是南康州。”
众人还是不理解他的行为,广州就有很多糖户制糖。不过作为著名的糖冰产地之一,广州每年至少要上交三千斤糖冰,以至于很多糖户都破产,因为这糖冰的产量着实是太低了。
那商贾没说话,他打开匣子,掏出四周的稻草,露出了里面的油纸。他小心翼翼地拆了线,打开油纸,出乎意料的,里面的糖冰竟然一点都没化,它们在阳光底下,折射出紫色的光芒。@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嚯!这糖冰真极品呐!”周围不乏对糖冰了解的人,他们忍不住发出了赞叹。
“没化!”商贾高兴地捧出一团来。
这糖冰比他的巴掌还大,如同一座缩小版的假山,掂量着也有十来斤,值万钱。
许是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糖冰,聚拢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商贾将它放回匣子里,又看了眼别的糖冰和红糖块、片糖。跟糖冰相比,红糖块与片糖便没这么耐潮湿了,它们的外表有一点点黏糊,但并没有化开来,依旧是一小块砖头似的。
有人询问这是什么,商贾也一一解释了。
有路过的富户,一眼就看到了那闪着光的糖冰,忙问:“这糖冰在哪儿买的?”
“南康州紫霜园。”
“南康州什么时候能做出如此好的糖冰了?”
商贾笑而不语。
那富户想买这块糖冰,然后跟商贾讨价还价,最后以1。5万钱的价格拿走了这团糖冰。
商贾这一倒卖,立马就挣了2000钱。别看有点少,实际上这只是这团12斤重的糖冰的利润,他这一趟整整带了两千来斤糖冰和八百多斤红糖、片糖,全部转手的话,少说能挣六十万钱。
广州虽然多糖户,但糖价并不比别的地方低,商贾带回来的糖冰很快就被人抢购一空了。就连百姓没见过的块状红糖、片糖,也搭配着糖水配方,卖了个一干二净。
商贾都有点后悔当初没多带一点回来了。
当然,这都是后话。
糖寮的运作比预期中要顺利,洲渚她们也大赚了一笔,所以今年的春节,她们置办的年货要比往年多一些。因为她们不仅要给熟人送,还得给雇工们送,只有这样,雇工们来年干活才会更加踏踏实实。
过了这一年,杜佳云也十八岁了。杜家人十分着急她的终身大事,偏偏她的契书死死地拿捏在池不故的手中,杜家人想尽办法都没能让她松口。
“你这死丫头,被那两个姑婆给带歪了,都十八岁了……”杜佳云的母亲梁氏,大过年的,就开始骂骂咧咧。
房中的杜佳云权当听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