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我??今天的阳光温暖吗?孩子还在唱歌吗?春天来了吗?”
全场寂静。
片刻后,一个小女孩在家门前的水晶花旁踮起脚尖,大声回答:
“来了!今年的花开得特别多!妈妈说,是因为大家都开始讲故事了!”
她的声音像一颗石子投入湖心。
紧接着,千万个声音响起:
“春天来了!”
“我还记得你!”
“我没有忘记!”
“我想你了!”
“今天很好,希望你也过得好!”
这些话语不分先后,不论时空,汇聚成一股浩瀚的情感洪流,逆着光桥奔涌而上,灌入蓝史莱姆的核心。
它的光芒骤然炽盛,几乎化为太阳。
随后,它缓缓分解,不是分裂成七只,而是化作亿万颗光点,如春雪消融,洒向大地。每一颗光点落地,便催生一株新的水晶花,花开即放声??不是播放过往记忆,而是开始**提问**:
>“你还好吗?”
>“今天开心吗?”
>“有人欺负你吗?”
>“你有没有想我?”
>“世界变好了吗?”
人们怔住,继而热泪盈眶。
原来,这才是真正的轮回??不是单方面的追忆,而是跨越生死的对话重启。
数日后,忆之学院发布《记忆生态白皮书》,正式定义水晶花为“跨维度情感交互媒介”,并宣布启动“双向记忆工程”:建立全天候倾听网络,鼓励生者主动向逝者倾诉生活点滴,形成持续的情感循环。
学校新增“写信给过去”课程,孩子们每周给一位祖先写一封信,投入特制的记忆炉中焚烧。灰烬升空时,常有水晶花随之绽放。
婚礼上的“记忆胶囊”也被升级,新人不仅要封存个人经历,还需录制一段对未来子孙说的话。有人笑着说:“等他们一百年后打开,说不定我们已经在花里回信了。”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故事。他的女儿每天在他床前讲述童年往事,坚持在家中水晶花前复述。某天清晨,老人突然睁开眼,清晰地说:“我记得了……你五岁那年摔进池塘,是我把你捞上来的。你还哭着说,水里的鱼咬你脚趾。”
全家泣不成声。
医生检查发现,他大脑中原本萎缩的记忆区域,竟出现了轻微再生迹象。虽然无法解释,但所有人都相信:那是来自另一侧的回应,唤醒了沉睡的神经。
又一年忆日来临。
这一次,人们不再只是呼唤名字,而是围坐在水晶花旁,分享这一年发生的琐事: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谁家的猫生了小崽,哪家餐馆推出了新菜式……就像在跟远行的亲人视频通话。
当晚,夜空中“昭仪之星”亮度陡增,周围新生出一圈淡蓝色光环。天文台记录到,该光环每隔七分钟脉动一次,频率与人类脑波中最利于记忆形成的θ波完全一致。
阿米娜站在永宁村湖畔,望着平静如镜的水面。
风拂过,带来一句低语:
>“谢谢你们,终于愿意听了。”
她微笑,仰头望星:“我们会一直说下去的。不只是为了让你知道我们在哪儿,更是为了让你们??依然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远处,一朵水晶花轻轻摇曳,花瓣间浮现出一行新字,随即消散于夜风:
>**“听见,即是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