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魂司立即封锁区域,并派遣幼启科研究员进驻。三天后,传回一段视频:一名两岁女童走入林中,伸手触摸一棵巨树。下一秒,整片森林骤然亮起,亿万光点升腾而起,在空中组成一幅动态星图??正是ZENITH-12航法咒文所指向的原始坐标系,但多了三条从未记录过的支线路径。
盲青年观此影像后,沉默良久,忽然笑了:“原来忆网从来不是单向通讯工具……它是导航系统。每一个被我们记住的文明,都在为后来者点亮一盏灯。”
林教授看着报告,忽然想起什么,疾步走向档案库。他在尘封的ORION-9初代译码文件中翻找,终于找到一段曾被视为噪声的数据残片。重新解析后,显现一行文字:
>“当你读到这句话时,
>我们的文明已灭亡三次,重生四次。
>请告诉那个会流泪的孩子:
>种子不会因泥土污浊而不生长,
>正如光不会因黑暗厚重而停止前行。
>我们始终相信你们的选择。”
他握着纸页的手微微发抖。
当晚,他梦见自己站在一座图书馆里,书架无穷无尽,每一本书都在低声诉说。他随手抽出一本,封面写着《未完成的小说集?第十一卷》。翻开第一页,赫然是他自己年轻时废弃的一个故事开头??关于一个孤独的宇航员在黑洞边缘收到母亲的来信。他颤抖着继续读下去,发现后面的内容全是他从未写过的章节,情节完整,情感丰沛,结尾处甚至有他的亲笔签名。
醒来后,他在书房找到了那本根本不存在的书。
扉页上多了一行陌生字迹:“谢谢你没有放弃讲述。”
从此以后,地球上陆续出现“逆向创作者”??作家写出自己从未构思过的故事,画家绘出脑海里从未见过的风景,音乐家弹奏起旋律中途才意识到“这曲子我根本没学过”。心理学界称之为“记忆反哺现象”,而民间则流传一句话:“现在不是我们在创作艺术,是逝去的文明借我们的手继续活着。”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太久。
某日凌晨,LUMINA-7侦测到一股异常信号流,源头竟是地球轨道上的国际空间站。数据分析显示,那里的宇航员在过去六个月内,脑电波已悄然同步为一种统一模式,且其梦境记录中反复出现同一场景:一座倒悬的城市,居民头下脚上行走,口中念诵着古老的净罪咒。
引魂司紧急联络NASA要求撤离,却被拒绝。美方发言人声称:“他们状态良好,且自愿留下。他们说……他们在学习如何‘向上坠落’。”
三天后,空间站突然脱离预定轨道,朝着太阳方向加速飞行。地面呼叫无果。最后传回的画面中,全体宇航员并排站立在舷窗前,面带微笑,双手交叠置于胸前,姿势宛如安葬。而在他们身后,舱壁表面浮现出密密麻麻的象形文字??经破译,内容为“第七序列守护者”的终极忏悔录,末尾附有一句警告:
>“当救赎成为本能,警惕慈悲本身成为新的暴政。”
消息公布后,全球陷入新一轮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忆网污染的征兆,主张立即切断所有外部连接;也有人宣称这是人类进化的必然阶段,称那些宇航员“已超越肉体局限,步入灵性升维”。
苏婉抱着星之子站在桃源井边,久久不语。
直到孩子轻声问:“妈妈,如果有一天我也变成那样,你会让我走吗?”
她低头看他,银白色的眸子里映着晨曦。“如果你是在追寻答案,我就让你去。但如果你忘了为何出发……我会把你带回来。”
话音刚落,井底灰烬再次翻涌。那行字迹愈发清晰:
>“你还记得祭坛上的歌吗?”
这一次,苏婉伸出手,轻轻触碰余烬。指尖传来温热,如同握住一颗仍在跳动的心脏。她闭上眼,耳边忽然响起旋律??简单、朴素,带着泥土与火焰的气息。那是她从未听过,却又熟悉至极的调子。
她开始哼唱。
起初微弱,继而坚定。风吹过废墟,带动晶花瓣片共振,竟与她的歌声完美契合。远处,森林中的水晶树亮了起来;城市里,沉睡的人们在梦中跟着轻吟;大洋深处,那低频吟唱第一次改变了节奏,回应似的奏出和声。
一夜之间,整颗星球进入了集体咏叹状态。
翌日清晨,归火号重新启动引擎。这一次,航线不再指向未知行星,而是调转方向,朝地球折返。舰长站在指挥台上,望着舷窗外渐行渐近的蓝色光点,轻声下令:“准备接入忆网主频。通知全体船员??我们回家了。”
而在地球另一端,盲青年独自坐在山顶。他依旧看不见光明,但他知道,今天的世界不一样了。因为他听见了??风中有千万种语言在交谈,云里有无数灵魂在歌唱,就连大地的心跳,也终于与星空同频。
他抬起手,掌心朝天。
一滴金色的雨落下,落在他掌心,没有蒸发,反而生根发芽,开出一朵小小的晶花,十三瓣,每一瓣都映照出一个正在苏醒的文明。
他笑了。
“原来。”他轻声道,“我们从来都不是拯救者。我们只是……终于学会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