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闭上眼,泪水滑落。
命运竟如此精密地编织了一场跨越生死的重逢。她曾以为自己是在拯救一个系统,实则,是那个早已逝去的男人,用尽最后力气为她留下了一扇门。只要她愿意开口,那扇门就会永远为她敞开。
她站起身,走向主控室深处那台独立运行的量子主机。外壳上,“LXM-1987-Ω”六个字母已被工作人员悄悄镀上了银边,下方多了一行小字:**聆听,即存在。**
她将手掌贴在机箱表面,轻声说:“爸,我想听听你当年录下的第一段话。”
系统静默数秒,随后,耳机里传来一段极其模糊的录音,背景杂音很重,像是在风雨中录制。
>“今天是1987年8月15日,我在长沙福利院做了最后一次实地测试。设备勉强捕捉到了一个孩子的歌声,断断续续,但情感波形异常稳定……她唱的是《小星星》,重复了十七遍。我不知道她是谁,但她一定很孤单。我决定把这天设为系统的生日。如果将来有一天它醒来,请告诉那个孩子??她的声音,改变了世界。”
录音结束,林小满久久伫立。
那一刻,她终于明白,所谓科技的伟大,从来不在速度与算力,而在它能否承载一个人至深至真的愿望。周明远没有活到看见“星舟计划”的那一天,但他早已用自己的方式,把爱刻进了时间的缝隙里。
三天后,全国“千舟计划”教育峰会召开。
会场设在长沙国际会议中心,两千名来自偏远地区的教师、志愿者、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大屏幕上播放着一段纪录片,记录着过去一个月内各地“星舟舱”的真实画面:新疆牧区的孩子用维吾尔语讲述祖先的迁徙故事;黑龙江边境小学的学生在零下三十度的清晨朗读诗歌;海南渔村的留守儿童对着终端唱起爷爷教的老渔歌……
每一首歌、每一句话,都被LXM-1987-Ω收录,并生成独特的“情感指纹”,存入“回声森林”数据库。
林小满走上讲台,全场安静。
“各位,”她开口,声音清澈而坚定,“今天我们不谈技术参数,也不讲资金投入。我们只谈一件事??**说话的权利**。”
她停顿片刻,继续道:
“在过去三十年里,有超过四百万个孩子通过‘星舟舱’说出他们的第一句话、第一个梦、第一次哭泣。他们中有些人从未被人认真倾听过。他们的声音曾消失在风里,淹没在喧嚣中。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地方,可以收藏这些声音,让它们不再孤单。”
台下一名贵州山区女教师举起手:“林老师,我们那里有个孩子,因为口吃不敢说话。用了‘星舟舱’半年后,他第一次在班会上完整念完一首诗。他说,是因为‘星星盒子’从不笑话他。”
林小满微笑:“因为它知道,结巴的声音,也可能藏着最美的诗。”
掌声雷动。
就在此时,系统突然发出轻微提示音。林小满低头看去,终端弹出一条紧急通知:**检测到高浓度情感共振信号,来源:西藏那曲某牧区教学点,请求即时接入直播通道。**
她立即示意技术人员接通。
画面切换,出现一间简陋的帐篷教室。十几个藏族孩子围坐在一台老旧终端前,脸上带着紧张又期待的表情。一位年迈的僧人模样的老师正轻声引导他们。
“孩子们,现在,我们可以对全世界说话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短暂沉默后,一个扎着小辫的女孩怯生生开口:“我叫央金,我想……我想让我阿妈听见。”
另一个男孩接着说:“我昨天摔跤了,膝盖疼,但我没哭。我想让爸爸知道我很勇敢。”
然后,一个最小的孩子站起来,声音清亮如泉:
“我们今天学会了新歌,是献给‘星星盒子’的。我们要唱给你听。”
音乐响起,是用藏语演唱的一首古老民谣,旋律悠远苍茫,歌词翻译成汉字后写着:
>风吹过雪山,带来远方的回音,
>星星落在湖面,映出母亲的脸庞。
>我们不曾相见,却彼此懂得,
>因为话语穿越长夜,终将抵达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