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小说网

皮皮小说网>挟明 > 第七五五章 此夜难眠(第1页)

第七五五章 此夜难眠(第1页)

“宣,先帝驾崩!”

“太子朱绍坦灵前即位,承嗣大统。”

“改元,绍统!”

萧靖川玉阶怀抱幼婴,突来展眉,昂首阔声传此一句。

所念声如洪钟,势不可挡。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

冬雪初霁,紫禁城外的护城河结了一层薄冰,映着晨光如银带缠绕。李维周葬礼之后,朝廷按例追赠太师衔,谥“文正”,牌位入祀贤良祠。然而就在百官哀恸、诏书颁行之际,北京城西一座废弃的尼姑庵中,一名身穿素袍的老妇人正跪在佛前,将一张黄纸缓缓投入香炉。火舌卷起的瞬间,纸上赫然写着:“井字闭合,八祭归真”。

火焰未灭,她已起身推门而出。风雪扑面,她却不戴斗笠,也不惧寒,只朝西北方走去,步履稳健得不似年迈之人。

与此同时,江西泰和杨承绪祖坟的查案报告送抵昆明讲习所旧址??如今已是工正档案总馆。负责勘察的监察院官员写道:“坟茔完好,封土无扰,然掘地三尺后,在棺椁底部发现暗格一只,内藏竹简七片,以朱砂绘图,其形正是北斗七星连缀成环,中央空缺处标注‘天心’二字。更奇者,竹简背面刻有细密文字,内容与《韶乐》逆奏之法完全吻合,且提及‘声引地脉,气动龙骨’之术,疑为某种借音律震动山川的秘仪。”

此报呈至京师,赵文藻正在主持工正乐坊年终稽核。他阅毕沉默良久,命人封锁消息,并亲笔加批:“此事牵涉天地感应之说,易启妖言,暂归‘绝密?悖礼类’,非三品以上不得查阅。”但他私下却派人快马奔赴云南,请孙儿李延年速来京城相见。

李延年时年十八,生得眉目清朗,性情沉静,自幼随祖父读书习政,尤精算学与音律。接到传唤时,他正于大理讲习所教授“工籍核验实务”。临行前夜,他在灯下翻检祖父遗物,忽从一本残破的《周礼集解》夹页中抽出一封未曾开启的信。

信封上无字,拆开只见一页薄纸,墨迹苍劲:

>“若见此信,必是‘井’动之时。

>记住:八祭非人所立,乃势所成;

>一音不起,则全局不动;

>唯有真正听懂邪乐者,方能终结它。

>切勿信身份,只问动机;

>切勿惧声音,只辨回响。

>??维周绝笔”

李延年读罢,心头如雷轰顶。他想起幼时曾随祖父巡查腾冲击习所,亲眼见过那些因铜牌共鸣而癫狂的百姓,耳畔至今仍残留那段诡异乐曲的残音。那时祖父告诉他:“有些人不是被音乐控制,而是被自己心中的恐惧唤醒。”如今想来,那不只是警示,更是预言。

三日后,李延年抵达京城,入住工正监察院南衙别院。赵文藻连夜召见,将杨家祖坟出土竹简之事相告,并取出一份密档:“你可知为何礼曹始终未能完成第八祭?非因计划失败,而是因为‘天心’不可强占,只能等待时机成熟。他们需要一个‘共鸣体’??既通音律,又具公信,更重要的是,曾在光明制度下成长,却对体制产生怀疑的人。”

“你是说……”李延年瞳孔微缩,“他们会找像我这样的人?”

赵文藻点头:“你祖父一生破邪显正,但也因此树敌无数。礼曹余党蛰伏多年,未必全灭。而你,既是他的血脉,又是新政培养出的新人,若你动摇,足以撼动整个工正体系。”

李延年默然良久,忽问:“俞子昭临终所说‘井字终将闭合’,可有考证?”

赵文藻起身取来一幅绢本地图,铺于案上。只见上面用红笔勾勒出纵横各三线,构成九宫格状,谓之“井字格局”。七点依旧对应先前事件地点,第八点指向紫禁城太庙,第九点??即井字中心??竟落在南京明孝陵地下深处。

“我们推测,‘井’并非地理概念,而是象征结构。”赵文藻指着中心点道,“礼曹意图通过八次仪式积累‘逆气’,最终在第九点引爆,使天下礼乐崩坏,乾坤倒转。所谓‘闭合’,即是完成最后一击。”

李延年凝视良久,忽然道:“不对。如果只是引爆,何必如此曲折?他们真正想要的,恐怕不是毁灭,而是**替换**??用一套由他们定义的新秩序,取代现有的工正制度。”

赵文藻悚然动容:“你是说……他们要制造一场‘合法的颠覆’?”

“正是。”李延年目光坚定,“就像当年祖父揭发贪腐,却被反诬为乱臣贼子一样。他们会让世人相信,工正才是亵神之举,而他们的‘复古礼乐’才是真正的天命所归。”

两人正商议间,忽闻外头喧哗。一名小吏急奔入内,手中捧着一封烫金请柬:“大人!钦天监送来冬至复祭之邀,请工正代表出席观礼!”

赵文藻接过一看,眉头紧锁。原来因去年冬至险遭逆乐混入,皇帝特旨今年增设“重光祭”,邀请四方贤达共证天地安宁。名单之中,赫然有“李延年”三字。

“这是试探。”李延年冷笑,“他们知道我会来,也知道我听过那段乐曲。这一场祭祀,根本就是为我准备的舞台。”

赵文藻沉吟片刻,终道:“那你便去。但须谨记:不可轻举妄动,更不可显露破绽。我会安排两名暗卫随行,另有盲眼老乐师藏于乐班之中,一旦察觉异音,立即以正声压制。”

冬至复祭当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太庙广场上旌旗猎猎,百官列队,乐班十二人分立两侧,手持编钟、古琴、笙箫等器。李延年身着青衫,立于观礼台侧,神情平静,实则耳目全开,捕捉每一丝声响。

祭典开始,司礼官高唱迎神辞,乐声缓缓响起。起初皆为正音,《韶乐》第一章“万象更新”悠扬流转,人心安定。李延年稍稍松了口气。

然而当进入第三章“凤鸣岐山”时,一丝极细微的颤音悄然渗入。那声音几不可闻,仿佛来自地底,又似穿透骨髓。李延年猛然抬头??只见主奏古琴的乐工指尖轻挑,一根弦微微震颤,发出半拍偏移的音高。

这不是失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