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航展现场。
这次航展参加的观众比以往任何时候的人都要多,一边是口出狂言死不悔改的小日子,一边是华夏大张旗鼓的航空展,多家媒体透露将会有先进的战斗机出现,另外还有江伟这些添头,把航空展热度推。。。
夜色如铁,压在祁连山北麓的荒原上。风从戈壁深处吹来,卷着沙砾与寒意,打在脸上像碎玻璃划过。一辆军绿色吉普车在无人公路上疾驰,车灯劈开黑暗,照出前方一块斑驳的界碑??“国境线37号”。
车内,林晚紧握着副驾把手,指节发白。司机是位退役特种兵,代号“老鹰”,曾参与过三次边境反渗透行动。他一句话没说,只是不断调整后视镜,确认是否被跟踪。
“他们知道我们来了。”林晚低声说。
老鹰点头:“十分钟前,卫星信号被干扰了两次。不是自然现象。”
林晚从包里取出一个银灰色金属盒,打开,里面是一枚拇指大小的共振芯片,表面刻着细密纹路,如同心跳图谱。这是“众声系统”的核心密钥之一,代号“脉冲-A”,能激活全国任意一座已接入网络的共振桩,哪怕处于离线状态。
三天前,内蒙古某边防站报告异常:连续七夜,同一段边境围栏出现规律性震动,频率与《破晓之声》主旋律高度吻合,但源头不在境内。更诡异的是,每当震动发生,附近牧民家中的狗都会集体仰头低吼,而电子监控设备却捕捉不到任何人影。
林晚调取数据时发现,那频率中藏着一段加密节奏??正是周南当年在帕米尔高原用口琴吹奏的第一段和声变体。
“有人在模仿他。”她说,“或者……他在回应什么。”
此刻,吉普车停在界碑旁。林晚下车,寒风瞬间灌进衣领。她将共振芯片插入随身携带的便携终端,启动扫描程序。屏幕上,一道淡蓝色波形缓缓浮现,自西向东延伸,贯穿整个北部边境。
“这不是人为制造的。”她喃喃道,“是大地本身在振动。”
老鹰皱眉:“什么意思?地震前兆?”
“不。”林晚摇头,“你看这波形的周期性和调制方式……它有意识。像是某种……呼唤。”
她蹲下身,手掌贴地。几秒后,指尖传来微弱震感,一下,两下,三下,间隔精确得如同钟摆。
她忽然睁大眼。
“这是‘唤醒码’。”她说,“周南教给我的紧急联络协议。只有他知道这个节奏序列。”
话音未落,远处沙丘后亮起一束红光,一闪即灭。
老鹰立刻拔枪,却被林晚按住手腕。
“别开火。”她说,“那是……摩尔斯电码的节奏版。他在用脚步传递信息。”
她迅速掏出笔记本,对照节奏记下信号:
咚??咚咚??咚咚咚??(S)
咚咚??咚??咚??咚(O)
咚??咚咚??咚??咚(S)
“SOS。”她呼吸一滞,“但他不是求救……他是想让我们听见。”
当晚十一点十七分,国家共鸣协调委员会临时会议紧急召开。视频连线中,副总理面色凝重:“刚刚收到军方通报,外蒙古方向监测到大规模地下低频活动,初步判断为跨国共振网络正在形成。你们确定这不是敌对势力的心理战手段?”
林晚站在投影前,声音平稳:“如果是心理战,他们不会选择这种频率结构。这种共振模式只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极度压抑后的群体释放,二是濒死者临终前的神经放电。而现在,我们接收到的信号源,分布在中俄蒙交界地带的十几个游牧点,覆盖人口不足八千,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她切换画面,展示一段音频可视化图像:无数细小的声波从各个节点涌出,逐渐汇聚成一条奔腾的河流,最终指向中国境内一处坐标??新疆若羌县以南,昆仑山脉腹地。
“他们在朝我们走来。”她说,“用身体当信使。”
三天后,一支由林晚带队的联合科考队深入昆仑山区。沿途所见令人震惊:原本干涸的溪床重新渗出水流;多年未见的雪豹足迹出现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岩壁;最不可思议的是,某些区域的地表温度比周边高出近五度,仿佛地下有暖流涌动。
第七日清晨,他们在一片冰川裂谷边缘发现了第一处人类痕迹??一圈石头围成的圆阵,中央插着一根断裂的旗杆,上面挂着半幅褪色的五星红旗。旗面已被风沙磨得几乎透明,但依稀可见背面用炭笔写的一行小字:
**“我们记得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