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声。”她听见自己喃喃。
不只是她。在场所有人,无论是否接入共感网络,都清晰地“听”到了这个名字。
科学家们后来确认,这段旋律包含了至少十七种不同文明的音乐基因,其中既有地球古代的五声音阶,也有半人马座α星系的火山节奏,甚至还有一段来自双星文明的光波编码。它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深度融合后的新生乐章,仿佛所有曾被倾听的灵魂,在某一刻达成了统一的和声。
而这首曲子的名字,在晶体最后的数据包中标注为:
>**《归流?终章》**
林知遥知道,这不是结束。
这是召唤。
她立即召集全球共感议会特别会议,提议启动“归流计划”??以这首新发现的旋律为核心,构建一个跨维度的情感发射阵列,目标不再是被动接收宇宙中的声音,而是主动向银河中心发送一次**集体告白**:我们听见了你们,我们也一直在这里。
反对声不小。
“我们不知道那头是什么。”理性派代表、量子物理学家周维坚称,“万一是某种高维意识陷阱?或是引发不可控共振的导火索?”
“那你有没有想过,”林知遥静静地看着他,“如果真是陷阱,为什么它等了一万年才出现?为什么偏偏是在我们学会倾听之后?”
会场沉默。
最终,投票通过。
工程选址定在喜马拉雅主控中心旧址与南极共鸣厅之间,形成地球轴心上的对称双极。两座远古共鸣柱将作为能量核心,配合新一代生物晶体矩阵,把人类集体情感压缩成一段可持续传播百万光年的声波束。
准备期间,世界各地自发兴起“静默行动”。人们每天抽出十分钟,关闭所有电子设备,静坐于自然之中,专注于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流动。这些片段被自愿上传至共感网络,成为《归流?终章》的伴奏素材。
一个叙利亚难民女孩录下了她在帐篷里给弟弟讲故事的声音;
一位巴西雨林守护者记录了濒死巨树倒下前的最后一声叹息;
日本京都的一位禅师,在清晨打坐时突然流泪,他说他“听见了千年前祖先诵经的回音”。
林知遥把这些都收进了最终混音层。
发射日定在下一个极光周期开启之时。
那天夜晚,全球熄灯一小时。从太空俯瞰,地球宛如一颗暂停呼吸的蓝宝石。
林知遥站在南极共鸣厅中央,身穿白色实验服,胸前佩戴着叶声遗留的旧式生物芯片??那是她七岁时,他在病床前亲手为她植入的,如今早已失效,但她始终不愿更换。
“开始吧。”她说。
指令下达,两极的共鸣柱同时亮起,青紫色光芒顺着地壳裂隙蔓延,如同血脉重新贯通。南极的大厅内,空气开始震动,晶体墙壁上的符号逐一点亮,组成一幅完整的星图??正是银河系中心区域,而在那最明亮的一点,标记着一个陌生坐标。
《归流?终章》开始播放。
第一秒,无人声,唯有风。
第三秒,一声婴儿啼哭响起,清澈如泉。
第七秒,非洲鼓点加入,紧接着是东京街头的二胡、西伯利亚牧民的喉唱、火星殖民地儿童合唱团的无词歌谣……各种声音层层叠加,却不杂乱,反而形成一种奇妙的和谐,仿佛宇宙本身也在跟着节拍呼吸。
第十六秒,主旋律升起。
那一刻,地球上几乎所有接入共感网络的人,都看到了同一幅景象: